本書是法學領域不可逾越的經典,是一部寫了超過四分之一個世紀的作品。全書以諷刺的手法對19世紀的“概念法學”展開批判,並認真提出了改善法學教育的若干方法,由此奠定了20世紀“利益法學”的基礎。該書一改法學著作枯燥乏味的文風,盡顯詼諧與幽默,系德國法律與文學的開山之作,“鐵血宰相”俾斯麥、社會學巨擘韋伯、法理學大家龐德等大咖均愛不釋手。即使在今天,也很難再找到這樣一部獨一無二的作品。
魯道夫·馮·耶林(Rudolf von Jhering,1818年8月22日—1892年9月17日),德國羅馬法學家、民法學家、法哲學家,德國法學教育改革的推動者以及法律與文學運動的先驅。耶林是德國19世紀偉大的法學家之一,利益法學派的精神導師,與歷史法學派創始人薩維尼齊名。其作品已被譯成英語、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日語、漢語等多國語言,其思想不僅對歐洲,而且對美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主要著作:《羅馬法的精神》(1852—1865)《羅馬私法中的過錯要素》(1867)《法學是一門科學嗎?》(1868)《為權利而鬥爭》(1872)《法律中的目的》(1877—1883)《論法感的形成》(1884)《對法學的戲謔與認真》(1884)《〈耶林年刊〉法教義學論文集》(1881—1886)《佔有意思》(1889)《羅馬法發展史》(1894)。
譯者簡介:張煥然,男,1992年3月生,浙江臨海人,德國波恩大學法學博士,現為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講師。主要研究興趣為民法基礎理論、民事實體法與程序法的交叉領域、法學方法論以及耶林的法學思想。曾於《法制與社會發展》《法學》《中德法學論壇》等刊物發表論文、譯文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