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專著以布爾迪厄理論體系中最核心的場域理論為視角,以1927至1937年間上海與北京的知識群體為研究對象,考察其所處的階層位置,分析知識群體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慣習策略發展出旨在建構身份認同感與合法性的論述話語,在競爭稀缺性資源的過程中實現資本的轉換,催生知識群體的階層意識與集體行動,在社會結構層面實現階層再生產。
胡悅晗,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師從許紀霖。現為杭州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曾在《近代史學刊》《城市史研究》《開放時代》《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等發表文章。
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2 項符合
生活的邏輯: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國知識人(1927—1937)的圖書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