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一個符合想像的美國紙醉金迷、機遇遍地,實在很難與“貧困”二字聯繫起來。然而,這樣由中產和精英階層代表的美國只是社會現實的一面,現實的另一面是,美國的貧困問題是所有發達國家中最嚴重的: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每9個人中就有一個缺乏生活保障;在公立學校就讀的學生中,有100多萬人無家可歸;因為被房東驅逐、居無定所,每年有許多人在街頭流浪、死亡……
這樣的現實觸目驚心,在這個富有的國家,為什麼存在這麼多絕望和苦難?這正是社會學家馬修·德斯蒙德想要回答的問題。他確實得出了答案:這個豐裕社會的貧困無法消除,是因為有人樂見其成並從中獲益,一個人的貧困,就是另一個人的利潤。顯而易見,這本書中想要解釋的美國式貧困並非絕對貧困,而是赤裸裸的不平等——要理解貧困,我們不能只盯著窮人的生活。窮人無法改變現狀,正是另一部分人“以貧為壑”的結果。他們壓低窮人的工資,迫使窮人為基本的生存繳納更多費用。他們總是優先考慮累積自己的財富,而不是緩解貧困問題,這就使得富愈富、貧愈貧,一地的貧窮與絕望在聚集,另一地的資源和財富卻不斷滋長、日益集中,導致最終築起了貧富間難以逾越的高牆。
這樣的高牆使得社會分裂失序。那些未曾經歷貧困的人或許難以理解,貧窮並非只是低水準的物質生活這麼簡單,“饑餓和尊嚴是無法並存的”——在貧困線那一行簡單的數字背後,是一部分人日復一日具體的痛苦,這意味著生理上的痛苦、心靈的創傷,意味著漂泊無依、提心吊膽,意味著尊嚴被踐踏、人格的矮化、自由的喪失……因此,要解決貧困問題,需要的絕不止做慈善這麼簡單,在一個豐裕的社會,如德斯蒙德所述,也許我們需要的並不是多麼高明的辦法,而是解決問題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