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第一章 宋明以前儒家感應思想概述
第一節 上古時期:交感巫術的道德化轉向
一 從交感巫術到科學思維:人類學視域下人類思維的發展
二 占卜、祭祀與巫術:商代人神交通的三種形式
三 由帝到天:從主宰性到互動性
第二節 春秋、戰國:儒家感應圖式的初步建構
一 仁作為感應之德的確立
二 “惻隱之心”:感應與同情
三 《易傳》:世界感應圖式的初步建構
第三節 兩漢時期:天人感應思想的形成與衰落
一 人副天數:天人感應的先天構架與基礎
二 同類相感:天人感應的原則
三 人弘天道:天人感應的道德旨歸
四 王充對董仲舒天人感應思想的批判
第二章 氣之感應
第一節 本源之氣的感應作用
一 氣本和氣化
二 同類相感和二端之感:本源之氣感應作用的形式與原則
三 本源之氣感應作用的特徵
第二節 氣化萬物的感應作用
一 萬物與物性
二 因性相感:氣化萬物感應作用的形式與原則
三 外感:事物之間普遍的相互作用關係
四 氣化萬物感應作用的特徵
第三節 作為天理的感應作用
一 理之感應與感應之理
二 內感:感應之理的形式
三 感應之理的特徵
第三章 心之感應
第一節 心與氣之感應
一 氣志之感應
二 祭祀之感應
三 蔔筮之感應
四 心與氣感應作用的特徵
第二節 心與物理之感應
一 感覺與感受:心對物的直接感知
二 體物與格物:心對物理的體知
三 心與物理感應作用的特徵
第三節 心與心之感應
一 同情與感動:心與心的自發感通
二 主宰和推:心與心的自主感通
三 心與心感應作用的特徵
第四章 良知感應
第一節 良知的特質
一 心與良知
二 良知的四重面相
三 良知“與物無對”及其意涵
第二節 良知寂感作用
一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良知感應的方式
二 寂感的兩種形式:自寂而感與即寂即感
三 兩種形式之間的爭論
第三節 自然感應:良知寂感的原則與特質
一 自然與自由
二 良知感應的特質
三 良知寂感之張力及其消解
結語
一 內在感應論:宋明儒學感應思想的歷史定位
二 生機主義:以感應為基礎的宋明儒學宇宙觀的總體特質
三 感應之道的界限:反思與展望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