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通過詳細解剖植物變成作物後,文化和意義層面的轉變,探究農業對人類的影響。
這本書主要反對了史學界被歐洲中心主義統治的現象,採取了多文明比較的視野,對中國的粟種植,輪種,農作物多樣化交口稱讚。本書也是一本技術史類的圖書,作者對植物的物性進行了歷史性剖析。
著名海外漢學家、李約瑟的學生白馥蘭,及其夥伴芭芭拉·哈恩、約翰·博斯科·盧杜薩米、蒂亞戈·薩拉瓦共同進行的農業人類學研究。
對比不同文明視野下的農業智慧,發掘鮮為人知的農業文明:中東的鬱金香品種研發系統領先世界幾百年;阿拉伯的椰棗綠洲文明包羅萬象、兼收並蓄;令亞洲古文明勃興的灌溉工程、改變西方人飲食習慣的可哥豆、創造綠洲文明的椰棗樹、日本小農的手作醬油、鼓勵了愛爾蘭民族主義運動的土豆……農業改變世界的同時,世界也重塑著農業。
世界歷史協會本特利圖書獎、技術史學會埃德爾斯坦獎獲獎圖書,現代版《齊民要術》。貫通千年,農業技術與文明的全球互動,農作物身上承載的農業智慧如何通過全球貿易交換傳播。被忽視的農業智慧如何解決地球資源枯竭、糧食短缺的問題。
著名海外漢學家、李約瑟的學生白馥蘭的農業人類學研究,對比不同文明視野下的農業智慧,發掘鮮為人知的農業文明,中東的鬱金香品種研發系統;阿拉伯的椰棗綠洲文明包羅萬象、兼收並蓄。令亞洲古文明勃興的灌溉工程、改變西方人飲食習慣的可哥豆、創造綠洲文明的椰棗樹、日本小農的手作醬油、鼓勵了愛爾蘭民族主義運動的土豆……農業改變世界的同時,世界也重塑著農業。
中科院研究員審校和推薦,值得成為教材的農業史圖書。以史無前例的去歐洲中心化的視角,對農業技術與人類制度、文化和傳統的影響進行深入剖析。之前從來沒有一本歷史書把阿拉伯地區、中東、東南亞和南美洲作為主角凝結制度、知識、風尚、市場、生物特性,展現參差多態的農業文明間,持續千年的交流對話。
從鬱金香到可哥豆,闡明植物特性、農業產業、種植技術、農業制度等領域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揭示史學界宏觀敘事的狹隘性,發掘被壓抑和忽視的亞洲、非洲、美洲文明中,應環境和時代而變的農業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