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是中土佛教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禪是一種滅苦的生活之道,頓悟的理想玄妙,修持的方法也玄妙,難以言傳。傳統的傳的方法是禪門內的傳心和宏法式,或乞援于名相,或乞援于觀心,結果常常是難於領會,甚至流為神秘主義。《禪外說禪》,顧名思義,是“身立門外”,“體會到不懂禪的人是怎麼不懂的”,目的是“要使不懂的人去懂”。作者是把禪當作文化史中的一個分支來講述的,是置身史外來講史,因而可以不偏不倚地擺事實,講道理。以科學常識為依據,由人生之道談起,然後層層深入,講述各時代佛教的發展,禪宗史略,禪的所求和修持方法,在人生哲學方面的價值和缺欠以及禪宗對中土哲學思想、詩詞的影響等等,還談到它的影響和將來。本書理精闢而言淺易,不僅可以使讀者了解中國佛教的大略,而且可以揭開禪的神秘面紗,變恍兮惚兮的禪理為明晰易解的科學常識。
張中行(1909-2006),原名張璿,字仲衡。著名學者、哲學家、散文家。1909年1月生於河北省香河縣一農家。1931年畢業於通縣師範學校。193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曾任教於中學、大學,亦曾編過期刊。1949年後就職於人民教育出版社,從事編輯工作。先生涉獵廣泛,遍及文史、哲學諸多領域,是20世紀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與季羡林先生、金克木先生合稱“燕園三老”。著作先後出版有《文言津逮》《佛教與中國文學》《作文雜談》《負暄瑣話》《文言和白話》《負暄續話》《禪外說禪》《詩詞讀寫叢話》《順生論》《談文論語集》《負暄三話》《說夢樓談屑》《橫議集》《說書集》《流年碎影》《說夢草》《散簡集存》《張中行全集》等。其中或記舊人舊事,或談學論理,或探究人生,見識深邃,文筆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