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一共寫了16個朝代1362年的歷史,是中國文化的“超級案例集”。
本書用“通篇大白話”讓你輕鬆讀懂《資治通鑒》的故事,並用深刻的“華杉講透”點評,讓你領悟歷史背後的古人智慧。
田蚡讒言讓黃河氾濫23年:領導要會分辨下屬說的話
【歷史事件】
西元前132年,黃河決口改道,淹沒了南岸十六個郡,漢武帝派十萬人前去填堵。而漢武帝的舅舅田蚡,因自己的封地在黃河以北,不但沒有遭災反而收成更好,便利用漢武帝迷信的心理,進言說江河決堤都是天意,不能以人力強行填堵。漢武帝聽取了他的建議,放任黃河氾濫23年,民不聊生。
【華杉講透】
下屬說話,往往先保護自己的利益,然後才為集體著想,畢竟沒有私心的人太少了!當領導提出一個問題,下屬本能的反應就是,如何回答對我有利,以及如何回答才能迎合領導。所以,領導一定要會分辨下屬說的話,首先自己要公正、謙遜,不要錯過下屬的好建議,也別批評那些說得不好的。*後把大家的意見綜合起來,找到合適的處理方法。
漢武帝推行“察舉制”:領導者的*職責,是培養新的領導者
【歷史事件】
漢武帝曾多次要求各地推舉廉潔孝順的人才,但執行效果並不好,有些地方,整個郡連一個被舉薦的人都沒有。於是,西元前128年,漢武帝下詔規定,每年各郡國必須舉薦人才。舉薦的,受上等賞賜;不舉薦的,問罪或免官。如此,“察舉制”便成為兩漢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華杉講透】
領導者的*職責,就是培養新的領導者。所以,如果你的手下沒有人才輩出,那麼你就不是一個合格的領導者。任何一項事業想要基業長青,都依賴於源源不絕的人才。如果一個領導者,他的部門只能出業績,不能出人才,就會面臨巨大的風險和危機。一旦哪天他不幹了,他負責的那部分就會塌陷。
李陵投降匈奴:服從命令,比勇敢重要得多
【歷史事件】西元前99年,漢武帝派李廣利率軍討伐匈奴,另派李陵隨軍押運輜重。李陵不願跟著李廣利,主動請求帶五千步兵單獨出征,牽制匈奴,不料卻被八萬匈奴騎兵圍攻。經過數日的奮勇拼殺,雖打得匈奴損失慘重,但由於沒有後援,又被叛徒出賣,李陵*終兵敗,投降匈奴。
【華杉講透】李陵不是一個合格的將領。在草原戈壁上,只帶五千步兵,沒有戰馬,沒有後援,這樣的作戰毫無勝算,可僥倖心理卻讓李陵失去了基本的判斷力。另外還有一個管理問題——服從命令,比勇敢重要得多!漢武帝明明給李陵安排了輜重部隊的任務,但是他一定要做老大,顯示自己的勇猛。這樣的人,是組織裡不能用的人!帶兵不是衝鋒陷陣,而是組織管理。如果不服從組織紀律,哪怕結果是好的,那也是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