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月18日,在家鄉河流的行船上,沈從文經歷着一生中心神澄明的經典時刻,他徹悟了“真的歷史是一條河”。長河,貫穿着他前半生的文學創作,和後半生的雜文物研究。
一個逐漸成形、不斷充實、層層擴展的生命,和他身處的時代、社會構成什麼樣的關係?其中既有被動,也有主動的關係。被動在於時代與社會施加於個人的壓力,尤其在二十世紀的中國。作者的解讀,讓我們直觀感受沈從文生命轉折關口的精神困境。而主動的關係在於,沈從文超越了被動的受害者的身份,以日復一日在絕境中創造事業的方式,從文學創作轉而走向雜文物研究。他以“有情”的傳統,把自己放進悠久文化歷史的長河中,暗中領受了歷史責任與文化使命。當隔着一段距離回望,強大的潮流在力量耗盡之後消退了,弱小的個人從歷史中站立起來,走到今天和將來。終於,我們看到了一個時間勝利的故事。
本書不僅關乎沈從文與二十世紀中國,也關乎沈從文與當下、未來,更關乎我們微小的個體。
張新穎,一九六七年生於山東,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主要作品有:現代文學研究著作《二十世紀上半期中國文學的現代意識》《沈從文九講》《沈從文與二十世紀中國》《沈從文的前半生》《沈從文的後半生》;當代文學批評集《棲居與遊牧之地》《雙重見證》《無能文學的力量》《當代批評的文學方式》《斜行線》;隨筆集《九個人》《不任性的靈魂》《迷戀記》《有情》《讀書這麼好的事》《漫長相遇:書和成長的故事》;詩集《在詞語中間》《三行集》《獨處時與世界交流的方式》等。
曾獲得第四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文學評論家獎、第一屆當代中國文學批評家獎、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第十屆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等多種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