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經是儒學的基本典籍,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影響至深至遠的重要文獻之一。在中國古代,堪與十三經比肩的唯有二十四史。面對這兩大文化支柱,無論是諸子還是詩文,其中雖不乏角立特出者,甚或是叛逆者,卻往往只能站在歷史舞台的邊緣,難以撼動其中心的地位。
《尚書》是中國有史以來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保存了堯、舜以來經夏、商至各代不少珍貴史料。由於經秦火之劫,它在傳承過程中有缺佚,並出現了多種版本,有所謂今古文真偽之辨。《尚書正義》成書於唐初,有序一百篇,文五十八篇,經歷代學者甄別,其中二十五篇屬後代學者搜集連綴古史材料而成的文獻,雖有「偽」稱卻並非完全向壁造,因而也具有一定價值。被判定為「偽孔傳」的注釋,對《尚書》的解讀也大多是准確的。孔穎達等的疏解,吸取前代各家舊疏,更對《尚書》經文和孔傳作了淋漓盡致的發揮,成為後人學習、研究《尚書》極為有用的重要著作。現經專家精心點校,出版成書,為研習者提供了方便閱讀的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