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稱為我國第一部完備的戲劇史,敘述了起自周秦時代的優伶,迄於民國以來的「花部」和話劇。《中國戲劇史》理順了「戲劇」與「戲曲」的概念問題,將中國的傳統戲曲納為中國戲劇的一個部分,拓寬了戲劇的外延。《中國戲劇史》非常重視戲劇的演出實踐,從臨場表演着眼,專門敘述了角色、場面、后台等,讀來繽紛多彩,美不勝收。
中國自有戲劇以來,已三千佘年矣。其歷史雖若是悠久,但迄今仍無一有系統有條理之記載,未免為發揚戲劇及溝通文化之障礙。封建時代每視戲劇為娛樂品,故國人恆目娼優隸卒為卑賤者流,而以習梨園行者為可恥之事;縱有文入學士欲治劇史,終恐被人譏為雕蟲小技,不登大雅,遂均望望然去之,不肯冒然問津。今則時代迥異,潮流趨新,稍具世界眼光及明了國際情形者,均鑒於美俄諸邦之實施電影戲劇教育,寓教育於電影戲劇之中,收效偉大而迅速,遂亦督促我國教育行政當局,速仿美俄等國之最新社教方法,積極於戲劇教育之推行,藉以喚起民眾愛國思想,灌輸應有之常識道德等。
徐慕雲(1900—1974),戲曲史家。江蘇徐州人。畢業於上海大同大學。二十年代末,從事戲曲評論及戲劇史、京劇音韻等研究,著有《中國戲劇史》、《梨園影事》等書。曾任上海戲劇學校教務長、中華國劇學校校長、中南戲劇學校教務主任等職。在主持「百代」、「高亭」等唱片公司的戲曲節目選錄工作期間,為京劇聲樂藝術的資料積累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