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演義》這部長篇歷史小說描寫了從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到三國鼎立,最後晉武帝司馬炎統一全國的故事。可以說它是明代眾多白話小說當中的代表作。這部小說極其盛行,在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開頭附錄的,作于弘治甲寅(七年,公元1494年)庸愚子(金華,蔣大器)的序中,可以略窺到它的流行程度︰“書成,士君子之好事者,爭相謄錄,以便觀覽,……”另外,萬歷年間,有一貢生,叫莫是龍,在《筆麈》中寫道︰“野史蕪穢之談,如《水滸傳》、《三國演義》等書,焚之可也。”即便到了萬歷年間,知識分子也發出“焚之可也”的感嘆,足見這部書的風靡。到了清代,這部書的人氣還是不減。
這樣一部受歡迎的小說有多種版本,無足為奇。直到現在,世界各地仍散藏著各種版本及其殘本。在孫楷第的《中國通俗小說書目》中記錄了28種版本的《三國志演義》。除此之外,還有數個已被確認的版本。而通行本毛宗崗評本,也有很多內容大體相同而版式各異的版本I。如果這些毛本可被認為各個不同的版本,那麼現存《三國志演義》版本種類的數量可以說是龐大的。
那麼,這些《三國志演義》的各個版本都具有什麼特征呢?另外,各版本之間有什麼關系呢?有關學者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研究。下面,先作一簡單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