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大觀年(一一○七—一一一○)初,因「淳化閣帖」板已斷裂等緣故,宋徵宗詔令出內府所藏墨跡,更定匯次,重寫摹刻,命蔡京主其事。此帖刻於大觀三年(一一○九),便有「大觀帖」之稱。因刻石置於太清樓,故亦有「太清樓帖」之稱。
「大觀帖」共十卷,其後刻轉精,故為世所重。「大觀帖」刻成不久,北宋滅亡,因此,北宋拓本流傳甚少。至明清時代,更是流傳絕少。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大觀帖」第七卷,除有少部分殘損字外,基本完好。編者據「淳化閣帖」安思遠藏本和張照刻本,補出殘缺字,並將此本放大印出,供讀者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