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慰藉(精)》是被譽為“英國文壇奇葩”的才子型作家阿蘭·德波頓的重要作品,自2000年出版以來,已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全球暢銷不衰。
在本書中,德波頓以其特有的英國式筆調引領我們進行了一次輕鬆的哲學之旅,典雅風趣,幫助我們走近蘇格拉底、伊壁鳩魯、蒙田、尼采、叔本華等大師的精神世界,使我們發現,人生的悲苦、困頓和慾望引起的煩惱在他們的智慧中可以找到慰藉。
德波頓認為儘管古往今來被稱作哲學家的思想者千差萬別,還是有可能在相隔幾世紀之間找到一小群情貌略微相似的人,其共同點就是忠於“哲學”一詞希臘文的原義——“愛智慧”。他們的共同愛好,在於就人生痛苦的根源向我們說一些寬慰而切合實際的話;他們的共同精神是不向世俗低頭,堅持獨立思考。
阿蘭·德波頓編著的《哲學的慰藉(精)》的文字在譯者資中筠先生看來是“簡潔而優雅,機智而含蓄,能用小字眼就不用大字眼,深得英國古典散文的傳承”,非常值得回味。
章節試閱
這位哲學家每天生活規律十分嚴格。早晨寫作3小時,吹長笛(羅西尼的曲子)1小時,然後戴上白領結到玫瑰市場英國館子吃午餐。他胃口極大,一幅巨大的餐巾塞在領子裡。他用餐時拒絕同其他食客打招呼,不過在喝咖啡時間或與人交談。其中有一個人描述他“牢騷滿腹得有點滑稽,說話雖然生硬,實際脾氣挺好,並不傷人”。
還有一個人描述他經常吹噓他牙齒好,說明他比常人優越,或者用他的話來說,比那些“庸碌的兩腳動物”優越。
午餐以後,叔本華就鑽到他的俱樂部--附近的卡西諾協會--的圖書館去看《泰晤士報》,他認為這是報導世上悲苦之事的最好的報紙。下午他牽狗在美因河畔散步2小時,口中喃喃自語。晚上到歌劇院或戲院,對遲到者的雜音、腳步聲、咳嗽聲都憤怒不已,並寫信給當局要求採取嚴格措施予以禁止。他雖然熟讀並仰慕塞內加,但對這位羅馬哲學家對噪音的說法卻不予苟同:“我一向認為,一個人能安然容忍的噪音量與他的精神力量成反比……一個習慣於摔門而不是用手關門的人不僅是舉止失儀,而且是粗魯而思想狹隘……只有……當覺悟到任何人都無權以吹口哨、大喊大叫、掄錘子、甩鞭子… …等等來打斷他人的沉思時,我們才達到了相當的文明程度。”
……
這位哲學家每天生活規律十分嚴格。早晨寫作3小時,吹長笛(羅西尼的曲子)1小時,然後戴上白領結到玫瑰市場英國館子吃午餐。他胃口極大,一幅巨大的餐巾塞在領子裡。他用餐時拒絕同其他食客打招呼,不過在喝咖啡時間或與人交談。其中有一個人描述他“牢騷滿腹得有點滑稽,說話雖然生硬,實際脾氣挺好,並不傷人”。
還有一個人描述他經常吹噓他牙齒好,說明他比常人優越,或者用他的話來說,比那些“庸碌的兩腳動物”優越。
午餐以後,叔本華就鑽到他的俱樂部--附近的卡西諾協會--的圖書館去看《泰晤士報》,他認為這是報導世上...
目錄
哲學不只是慰藉(推薦序)
譯序
第一章對與世不合的慰藉
第二章對缺少錢財的慰藉
第三章對受挫折的慰藉
第四章對缺陷的慰藉
第五章對傷心的慰藉
第六章困難中的慰藉
哲學不只是慰藉(推薦序)
譯序
第一章對與世不合的慰藉
第二章對缺少錢財的慰藉
第三章對受挫折的慰藉
第四章對缺陷的慰藉
第五章對傷心的慰藉
第六章困難中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