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向左,宗教向右,繼《哲學的慰藉》之後,阿蘭?德波頓以他一貫的旁徵博引、幽默睿智的優雅筆觸,在哲學和宗教之間自由進退,伴你一起感受有用、有趣、撫慰心靈的信仰與宗教。
他號召大家從宗教習得一些有用的東西,認為一個人可以繼續做一名堅定的無神論者,但宗教富含古老的智慧,還是有用的、有趣的,各路宗教的佈道講經、精進道德、營造團體精神,都可以錘煉人們的思想、啟發智慧、激發人們感恩春天之美。人類總體上是脆弱的,我們理應從宗教中汲取營養,用以豐富我們不可避免的世俗生活。
作者簡介:
他,英倫才子型作家,生於1969年,畢業于劍橋大學,現住倫敦。23歲以處女作小說《愛情筆記》初試啼聲即大放異彩;此後的《愛上浪漫》和《親吻與訴說》繼續激活我們的閱讀體驗,開掘傳統小說“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25歲就入圍法國費米娜獎;27歲完成驚世之作《擁抱逝水年華》;31歲出版《哲學的慰藉》,拿古典的歐洲智慧為現代人療傷;33歲帶著滿腹詩書踏上大千世界的旅程,開講《旅行的藝術》;35歲時從哲學、藝術、政治、宗教等各個角度探索舒緩和釋放《身份的焦慮》的途徑;37歲的他撰寫的《幸福的建築》成為英國熱播電視節目《完美之家》的創意源泉;41歲的他,繼續將睿智的眼光投向工作領域,……我們是誰?我們為什麼而工作?思考《工作頌歌》,成為在金融危機的今天,最適宜當前形勢的作品;41歲的夏天,阿蘭?德波頓獲邀擔任英國希斯羅國際機場的“首位駐站作家”。機場原本只是旅行中的過渡性空間,發生的不過是“出發”與“抵達”,但在阿蘭?德波頓的眼中,卻成為了一個綜合各種文化面貌的博物館,由此引發《機場裡的小旅行》;最近,“哲學向左,宗教向右”,以他一貫的在哲學和宗教之間旁徵博引,自由進退的優雅筆觸,帶來一本具有最撫慰人心的,號召大家從宗教中偷點什麼東西為己所用的供廣大無神論者閱讀的作品——《寫給無神論者》。
章節試閱
基督教的神學家們知道,我們的心靈受困于古希臘哲學家所謂“自製缺失”,這是指一種茫然不知所措的交織狀態,即雖然知道應該做什麼,實際上卻又持續地不願意行動,不管是因為意志薄弱還是因為心不在焉。我們一方面擁有智慧,另一方面卻缺乏恰當的力量在生活中實施這一智慧。基督教把大腦描繪成一個懶散而又易變的器官,它很容易留下印象,但又永遠在改變自己的關注焦點,並且永遠在拋棄自己的原先承諾。
只要手執《聖經》,即使身處貧民窟的危棚簡屋,也即使前面就能望見敞開挖掘的煤礦,一個人照樣能夠心滿意足地過上聖潔的生活。
人世間存在一種詭異的關係,一方面某一想法被認為非常重要,但另一方面不得不面對這一想法又會令我們緊張不安。所以,雖然我們清楚自己確有極其重要的問題需要靜思應對,可是需要獨處這個想法又顯得無法忍受。
在收看了一條新鐵路開通的報道,或者聽完了關於移民問題辯論所作的煩心總結後,我們終於讓電視機安靜下來,這時我們會感到悵然若失。我們會意識到,在費心跟蹤關於人類雄心勃勃地邁向技術完美和政治完善的報道過程中,自己實已喪失了重溫某些真理的機會。這些真理低調樸素,我們在理論上雖已瞭解清楚,但卻忘記了在生活中加以身體力行。
我們為自己還有那麼多書尚未閱讀而惶恐不已,但看不到自己已比奧古斯丁或但丁多讀了很多很多,也因此看不到,我們的問題純粹就是自己吸收的方式問題,而不是自己消費的範圍問題。
基督教的神學家們知道,我們的心靈受困于古希臘哲學家所謂“自製缺失”,這是指一種茫然不知所措的交織狀態,即雖然知道應該做什麼,實際上卻又持續地不願意行動,不管是因為意志薄弱還是因為心不在焉。我們一方面擁有智慧,另一方面卻缺乏恰當的力量在生活中實施這一智慧。基督教把大腦描繪成一個懶散而又易變的器官,它很容易留下印象,但又永遠在改變自己的關注焦點,並且永遠在拋棄自己的原先承諾。
只要手執《聖經》,即使身處貧民窟的危棚簡屋,也即使前面就能望見敞開挖掘的煤礦,一個人照樣能夠心滿意足地過上聖潔的生活。
...
目錄
一、 智慧無關教義
二、 群體
三、 和善
四、 教育
五、 溫情
六、 悲憫
七、 視角
八、 藝術
九、 建築
十、 體制
一、 智慧無關教義
二、 群體
三、 和善
四、 教育
五、 溫情
六、 悲憫
七、 視角
八、 藝術
九、 建築
十、 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