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人筆記》是俄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屠格涅夫的成名作,這是一部形式獨特的隨筆集。作品以一個獵人的行獵為線索,描述了俄羅斯大自然的美好風光,刻畫了地主、管家、磨坊主婦、城鎮醫生、貴族知識分子、農奴、農家孩子等眾多人物形象,真實地展現了農奴制背景下外省城鄉各階層人民的生活風貌。作品以抒情的筆調,展示了作家力求闡發的農民天性的淳樸善良、人格的尊嚴以及人道主義的神聖和高貴的主題思想。對人民的熱愛,對勞苦大眾蘊藏的精神偉力、智慧和天才的讚美,對農奴制度的無言控訴,使作品具有睿智的思想和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俄文名: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1818-1883),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羅亭》、《貴族之家》、《前夜》、《父與子》、《處女地》,中篇小說《阿霞》、《初戀》等。屠格涅夫出生在奧廖爾省一個貴族家庭,但自幼厭惡農奴制度。曾先後在莫斯科大學、彼得堡大學就讀,畢業後到柏林進修,回國后和別林斯基成為至交。從1847年起為《現代人》雜誌撰稿,出於自由主義和人道主義的立場反對農奴制。屠格涅夫在大學時代就開始創作,1847~1852年陸續寫成的《獵人筆記》是其成名作,主要表現農奴制下農民和地主的關係。該作品反農奴制的傾向觸怒了當局,當局以屠格涅夫發表追悼果戈里文章違反審查條例為由,將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寫了反農奴制的短篇小說《木木》。19世紀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創作的旺盛時期,他陸續發表了長篇小說:《羅亭》(1856)、《貴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與子》(1862)、《煙》(1867)、《處女地》(1877)。從19世紀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時間在西歐度過,結交了許多作家、藝術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龔古爾等。參加了在巴黎舉行的「國際文學大會」,被選為副主席(主席為維克多·雨果)。1883年屠格涅夫病逝於法國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