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磯私家偵探多克上次見到他的前女友莎斯塔似乎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倏忽間,她出現在他眼前,帶來一個無從佐證的故事,一樁離奇綁架案,受害者——她現在的情人——是一個“腰纏億貫”的房地產商。多克明知道“愛情”是個含混不清、隨時會惹出一串麻煩的詞兒,還是鬼使神差地撞進了莎斯塔的故事,而且愈卷愈深,江湖各色人在眼前時隱時現,其中包括衝浪手、皮條客、販毒者、搖滾樂手、犯了命案的高利貸者等。
簡單地沿著情節或者類型小說的思路(儘管《性本惡》確實有一個類似錢德勒偵探小說的外殼)來分析當今世界最神秘的後現代小說家湯瑪斯•品欽的作品,顯然是不夠的;然而,對這本特殊的小說,如果僅僅做冷冰冰的技術分析,也未必就是正途。
事實上,閱讀《性本惡》,雖然你看到的仍舊是“百科全書式”的炫目風景,但你無需準備登山鞋;它可能更像是暮年品欽的一次私人化寫作,充滿了一個老人對六十年代洛杉磯那個曼哈頓海灘的鄉愁記憶——不僅僅因為他是一個親歷者,更因為他隱秘地懷念著那些嬉皮青年們的天真浪漫和革命理想。他們並不只是為了享受片刻致幻的頹廢高潮,他們背靠著一套完整的哲學、宗教體系,伍德斯托克音樂節是他們的彌撒,分享和友愛是他們對抗自私與貪婪的商業社會的信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