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古爾納代表作,曾入圍1994年度“布克獎”和“惠特布萊德獎”。故事發生在一戰期間的東非。當時的東非遭到歐洲殖民列強瓜分,英國殖民者驅逐土著居民,德國人則計劃修建一條跨越東非大陸的鐵路。為了償還債務,主人公尤素夫十二歲時被父親賣為勞工,對此,年幼的尤素夫並不知曉。他被送到“叔叔”——富商阿布達爾·阿齊茲的店里幹活,受盡剝削和奴役。此後,尤素夫跟隨商隊游弋,在長達八年的商旅生活中,從鄉村來到海濱城市,轉換到城市商人的複雜生活方式,從一個孩童成長為一個青年。他目睹部落爭鬥不斷、迷信盛行、疾病肆虐、奴隸貿易猖撅的非洲,親身體驗了殘酷的社會現實和世態炎涼,認識到了主人和僕人、商人和村民、伊斯蘭教和萬物有靈論之間的複雜關係,目睹了殖民主義帶給非洲人的災難。
《天堂》既是一部關於主人公的成長小說,又是一部從非洲人的視角講述非洲殖民化歷程的歷史小說,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歐洲中心主義意識形態書寫的非洲歷史。小說的題目頗具諷刺意味,評論界常常將《天堂》和約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中心》作比較,把前者視為對英國文學經典文本的后殖民反寫。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非洲裔旅英小說家、1948年生於坦桑尼亞,20歲時為躲避內亂移民英國。目前是肯特大學英文系教授,主講“殖民與后殖民話語”課程,從事與非洲、加勒比、印度等地區的后殖民文學研究。從1987年起開始文學創作,作品主要以殖民主義及流散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和身份危機為題材。2021年,“因為對殖民主義文學的影響,以及對身處於不同文化夾縫中難民處境毫不妥協且富有同情心的洞察”,古爾納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