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洛麗塔》是俄裔美國文學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成名作,世界文學里程碑式的作品,因其複雜性和藝術性成為現代文學經典。小說以“我”——亨伯特在精神病房、在監禁室寫下自白錄的形式,講述亨伯特與少女洛麗塔的一段感情。導讀珍藏本在小說內文前增設長篇導讀,出自納博科夫在康奈爾大學時的學生,也是公認的納博科夫研究專家、文化史學家小阿爾弗萊德·阿佩爾的手筆,從“木偶戲”“背景”“巧妙手法”三大塊面來作引領,帶讀者體味納博科夫在《洛麗塔》中精心織構的大量文字遊戲(仿戲、雙關語、字謎、旁白……)、文藝典故、社會風俗。這份導讀還記錄了阿佩爾與納博科夫本人的對話,從中可窺見作家的寫作動機、主題、旨向等等,另外電影改編逸事、抓蝴蝶的愛好、久遠而熱情投入的事情,各種執拗的閱讀興趣也有涉及,導讀記錄下的納博科夫既關心嚴肅命題又沉迷瑣碎事情,這種矛盾表現,顯然也留存在了《洛麗塔》之中。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享譽國際的俄裔美國小說家、文體家和批評家。出生於俄羅斯聖彼得堡。1919年隨家人輾轉歐洲,在劍橋三一學院攻讀法國和俄羅斯文學后,開始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學生涯。1940年移居美國,在韋爾斯利、斯坦福、康奈爾和哈佛大學執教。著有《普寧》《洛麗塔》《微暗的火》《說吧,記憶》等約三十部作品。1961年遷居瑞士,1977年在洛桑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