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4月,哥本哈根的尼爾斯·玻爾研究所。約四十名科學家在這裡薈萃一堂,在人人敬愛的導師的目光下無拘無束地討論起物理學的未來。他們要談論的事情真的是太多了,因為無論是對科學,對他們的職業生涯,還是對他們各自祖國的歷史而言,這都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折點。科學家稱1932年為“奇跡之年”,因為這個年份不但見證了中子和反物質的發現,也在歷史上首次實現了人工誘導核嬗變。這些重大發現預告了核時代的到來和大科學的出現,然而就在科學家們為此歡欣鼓舞的同時,歐洲也正勢不可擋地墜入極權主義和戰爭的深淵。不到一年,希特勒登上權力寶座,改變了這些科學家的命運,也讓1932年這次集會無憂無慮的氛圍再也不可能出現。
《哥本哈根的浮士德》以主導了哥本哈根會議的七名物理學家的職業生涯和生活為中心,其中玻爾、保羅·埃倫費斯特和莉澤·邁特納三人已過知天命之年,是成就斐然的老一代科學家。維爾納·海森堡、沃爾夫岡·泡利和保羅·狄拉克三人才剛剛而立,但已經在物理學名人堂佔有一席之地。七人中最年輕的是二十五歲的馬克斯·德爾布呂克,這次會議結束時上演的滑稽短劇就是由他執筆的。這出短劇是歌德巨著《浮士德》在物理世界中的演繹,青年物理學家在劇中對長者們各種插科打諢,而劇中的情景竟然也預示了很多後來發生的事情,令人細思極恐。
吉諾·塞格雷(Gino Segre),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物理和天文學教授。他是世界聞名的高能基本粒子理論物理學家,曾受到美國國家科學基金、艾爾弗雷德·斯隆基金、約翰·古根海姆基金和美國能源部的嘉獎。本書是他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