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燕非虛構作品,紀錄女性祖輩的真實命運,探尋愛與獨立的艱難平衡。
沒有機會上學讀書、嫁人生子的阿玉,一生都被困在家庭裡,為家人付出自己的全部,將三代子女撫養成人。沒有獨立的職業、終生都在廚房裡忙碌的她,卻用柔軟的內心教會了陳丹燕等人愛的能力,讓他們最終也能成為被愛護佑的人。
在阿玉身上,陳丹燕看到一種強大的愛的能力。她用自己的所有給予他人愛,也敢於在病痛中全力要求他人的愛,更能將這種愛的能力傳遞給每一個受她照顧的人,讓大家都能成為願意付出愛、善於接受愛、敢於要求愛的人。
通過阿玉的故事反觀自身,陳丹燕向讀者提出一個問題:
因職業而獨立的我們,可能像依賴于家庭的阿玉那樣付出愛,並且教會他人愛嗎?
1914年,阿玉出生在廣西平樂大街上的一棟舊磚木房裡。
1932年,阿玉十八歲,母親因霍亂去世,父親為避債離家,她從此靠自己的一雙手和一根鉤針謀生,將大弟弟蓮生(陳丹燕父親)和尚在繈褓中的小弟弟健生撫養長大。
1956年,阿玉和分別多年的弟弟蓮生再次重逢,從此住進蓮生家裡,先後照料兩代人一共五個孩子長大,其中就有陳丹燕老師和她的女兒陳太陽。在陳丹燕來看,正是因為阿玉一日日的伴隨,才讓這個家族的孩子認識到,“愛”到底是長什麼樣子的。
2010年,陳丹燕在父親蓮生回憶錄的指引下,回到廣西平樂探尋祖跡,終於將阿玉的前半生拼湊完整,真正認識了阿玉這個人。可沒過幾個月,在上海纏綿病榻七周之久的阿玉,就在那年中秋節的清晨,安靜地離開了人世。
陳丹燕自此經歷了一場漫長的告別,寫下了這部滿含愛與思念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