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1 項符合
《管子》研究(簡體書)的圖書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根據對《管子》研究的上述四點看法,《中國典籍與文化研究叢書:管子研究》主要從事於以著作年代考證為中心的文獻學研究。全書共分九章。第一章是這一研究的基礎,正是在對《管子》全書的文獻結構作出深入探討的基礎上,以下八章的研究才得以全面展開。第二至第九章按照《管子》八組的順序來作討論。這是《中國典籍與文化研究叢書:管子研究》的核心部分,其中對有些篇目和內容論述較多,甚至設有專節,對另一些篇目和內容涉及較少,因而不是系統的分篇考證,寫法也不強求一致。《中國典籍與文化研究叢書:管子研究》對於《管子》思想提出過一些粗淺的看法,散見於各章,並曾打算最後以“論管子學派”為章題,對其思想體系作出全面系統的論述,但在寫完書稿後,覺得很難避免與有關章節重複,用一章篇幅也未必能把這麼一個大問題探討得令人滿意,所以只在結語中談了點總體認識。希望以後能有機會來更加全面深入地研究《管子》思想,以彌補這一遺憾。
緒論
第一章 《管子》研究的新思路
第一節 《管子》早期流傳考
第二節 《管子》分組之義蠡測
第三節 《管子》古本之推測
第四節 《管子》應作分組研究
第二章 論《經言》為管子學派之早期經典
第一節 《經言》為管子學派之經典
第二節 《經言》著作年代商榷
第三節 從《經言》論管仲思想特徵
第蘭章論《外言》與管子學派之初步發展
第一節 《外言》承前啟後之地位
第二節 《外言》著作年代之推測
第三節 《外言》為齊法家形成之標誌
第四章 論《內言》為桓管歷史之述論
第一節 論“三匡
第二節 論《霸形》、《霸言》
第三節 論《問》篇所反映的時代特徵
第四節 《戒》篇非戰國末葉之作
第五章 《短語》之分類研究
第一節 《地圖》、《參患》、《制分》
第二節 《君臣》上下、《小稱》、《四稱》
第三節 論《侈靡》篇
第四節 論《心術》等四篇的著作年代
第五節 《水地》、《四時》、《五行》
第六節 《勢》、《正》、《九變》
第六章 從《區言》看齊法家思想之發展
第一節 “三法”說質疑
第二節 《區言》中的法家思想
第三節 《區言》受秦晉法家思想之影響
第七章 讀《雜篇》劄記
第一節 《封禪》略說
第二節 《小問》中的桓管問答
第三節 《七臣七主》為戰國晚期法家作品
第四節 《禁藏》錯簡新考
第五節 《九守》與形名法術之學
第六節 《度地》作于戰國
第七節 《地員》與“相地衰征
第八章 論《管子解》
第一節 《管子解》的文體特徵
第二節 《管子解》為戰國晚期齊法家作品
第三節 從《管子解》看齊法家兼融儒家思想
第九章 論《管子輕重》的著作年代
第一節 《輕重》作於漢代之前
——從文獻上證明
第二節 《輕重》作于戰國中期以前
——從理論上證明
第三節 《輕重》為管子學派早期作品
——從與《經言》等篇的關係證明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以上雖然只是一種推測,但是可以從一些古書特別是出土戰國、秦、漢簡帛古籍的編輯體例得到印證。如《孫子兵法》一書,《漢志》著錄為八十二篇,今傳本僅十三篇,古人曾經懷疑這是曹操重編的結果。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出土一批漢簡,其中正好有《孫子兵法》十三篇,同時還發現一些十三篇篇題木牘的殘片。在新發現的佚文中,還有兩處明確地提到“十三扁(篇)”①。這無可辯駁地證明,早在西漢前期甚至戰國時期,《孫子兵法》十三篇就已經形成為相對獨立的一組文獻。以此類推《管子》,像《經言》諸篇這樣重要的篇章,也肯定早已形成為相對獨立的一組。簡本十三篇外還有五篇佚文及若干散簡,原來共有多少篇,不得而知,但肯定不會有八十二篇之多,這只是《孫子兵法》的古本之一。而劉向校定本正是根據這類古本彙編整理而成,且必定會將十三篇列為全書的第一組,後世認為僅此為孫武所著,所以才會刪除後面的數十篇。尤其應該注意:十三篇以外的佚文,半數為孫武與吳王的問答,半數為兵法雜論。從這裡可以得到一點啟示:簡本全書或許正是大致分為以上三個部分,並按照這一順序編排的。今本《墨子》的編排似乎就有類似特點。《墨子》前四十五篇,基本上為墨子的主要論述②,而主要的問答體五篇集中於後,即從《耕柱》第四十六到《公輸》第五十,最後為墨子後學著作《備城門》等二十篇。
又如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黃老帛書,許多學者認為即《漢志》著錄的《黃帝四經》。裘錫圭先生則說:“四篇佚書體裁不同,篇幅長短懸殊;第二篇屢次提到黃帝,其他三篇則一次不提,原來不像是一部書。”①這兩點理由似乎很難成立,因為一部書中同時有論說體、問答體的文章,論說體不出現人名,問答體當然得有人名,這太正常不過了。黃老帛書從編排體例上看,也可以分為三類:第一篇《經法》九章都是專題論文,第二篇《十大經》十五章中大多為問答體,後兩篇《稱》、《道原》則屬於雜論。先秦諸子書有很多都是一個學派著作的彙編,那麼把學派創始人的著作編在前面,然後以問答體記載創始人的言行,最後附錄後學的雜論,這應該說是極其自然的。這種編排體例可能出現很早,有些後人依託之書也把一些重要論述編在問答體前面,應是受其影響的結果。
用這一編排體例再來分析《管子》,則上文所懷疑的“立書十一篇”為《經言》八篇加上“三匡”,正好與簡本《孫子兵法》有點相似,都在經典論述之外附有幾篇問答體的記述文;“蔔圭書二十七篇”可能大致為前三組《經言》、《外言》、《內言》的合編,這是兩組重要論文加上一組以問答體為主的記述文。今本《管子》問答體為主的《內言》介於全書中部,與《墨子•耕柱》等篇有點相似。《管子•輕重》諸篇以問答體為主,內容則專言輕重經濟理論,與其他政法哲理論文相比較為特殊,在古本中或亦附于最後,劉向仍殿之於全書之末,與《墨子•備城門》諸篇相似,當皆因其雖與管仲、墨翟二人之事功相符合,然必出於各自學派中注重實用之一派。《管子》與黃老帛書在總體編排上更為相似:《經言》一組,與帛書《經法》在名稱、體裁、內容及其在兩書中的地位,都很相近;《內言》排在兩組專題論文後,與帛書《十大經》列於《經法》之後相似;《短語》、《雜篇》等雜論又列於《內言》後,與帛書《十大經》後又有《稱》、《道原》兩篇相似。所不同的只不過《內言》前面多出《外言》一組,後面多出《區言》、《管子解》、《輕重》等組。這是因為《管子》這一學派持續時間和成書過程更為漫長,內容和結構都更為複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