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賦是一個大文體概念,凡籠而統之地說唐無賦或賦莫盛於唐,都不能切合律、騷、文、駢諸體在中晚唐的實際狀況。作者不憑感覺,而憑實事求是的分析,故其所作的結論,自然可免於以偏概全。其次,在斷代文學研究中最難把握的,是對研究對象的文學史評價。任何時空點上的文學現象,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沒有對文學史的整體性觀照,不可能對斷代文學中的現像作恰如其分的評價。如果僅僅是靠作家作品的數量比較或分析幾個著名作家的作品,就可輕易地作出結論,文學史的研究則未免過於簡單。作者對此,是深有戒惕。本書兼有斷代與專題研究的性質,作者因此選擇了以分體為主的,兼及歷時性研究的方法,“以便能更集中地對某一種體工的發展進行審視。”作者認為這種方法的可行性在於:“從歷時性的角度看,辭賦發展到中晚唐已經是各體臻備,而且各種體式的基本特徵基本上已經定型”;“唐人在辭賦創作時,心目中也已經有了分體的概念”。
作者簡介:
趙俊波,男,1973年生,山西省夏縣人。2004年畢業於四川大學,獲博士學位,導師為項楚教授,專業為中國古代文學。目前專注於辭賦學的研究,在《社會科學研究》、《江海學刊》、《蘭州大學學報》等重要期刊上發表《窺陳編以盜竊——論唐代律賦語言雅正特點的形成》、《論晚唐律賦的散體化傾向》、《論晚唐律賦三大家的詠史懷古之作——兼論閩地律賦創作的興盛》等多篇論文。
章節試閱
中國向來有“文史不分家”的說法,對爐火純青的學問也有“亦文亦史”的美譽。然而“文”(學)與“史”(學)究竟在怎樣的意義上不分家則又是一個無人關心的問題。按照傳統人文學科文、史、哲的劃分,他們既有都是“入學”的共同研究對象,但又是獨立的學問一一即相對獨立的“問學”方式。尤其是當我從2004年3月25日《社會科學報》的“學科檢討”欄目中讀到關於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走向與歸宿問題時,我那從文學史轉向思想史研究過程中的學科思緒再度被啟動。這個興奮程度被撩撥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
在一個反思學術規範、檢討學風的時代,《社會科學報》提出這樣一個命題來討論,顯然是十分敏銳的。可能,這會引起現當代文學研究者的異議甚至是不滿,但它提出質疑是為了拯救,進行批判是為了建設,其創新意識是顯而易見的。回想當年從文學史轉向思想史的經歷,面對今天中國大陸現當代文學研究的狀況,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的體會。
中國向來有“文史不分家”的說法,對爐火純青的學問也有“亦文亦史”的美譽。然而“文”(學)與“史”(學)究竟在怎樣的意義上不分家則又是一個無人關心的問題。按照傳統人文學科文、史、哲的劃分,他們既有都是“入學”的共同研究對象,但又是獨立的學問一一即相對獨立的“問學”方式。尤其是當我從2004年3月25日《社會科學報》的“學科檢討”欄目中讀到關於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走向與歸宿問題時,我那從文學史轉向思想史研究過程中的學科思緒再度被啟動。這個興奮程度被撩撥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
在一個反思學術規範、檢討學風的時代...
目錄
緒言
上篇論中晚唐古賦
第一章中晚唐人的古賦觀
第一節中晚唐人對屈宋、揚雄的評價
第二節中晚唐人古賦觀念散論
第二章論中晚唐文賦
第一節文賦的特點
第二節創作思想的變遷——文賦產生的理論基礎
第三節文體之間的影響
第四節文賦的創作歷程
第三章論中晚唐騷體賦
第一節論中唐騷體賦(上)
第二節論中唐騷體賦(下)
第三節論晚唐騷體賦
第四章論中晚唐的大賦
第一節都邑賦的代表作——李庚《兩都賦》
第二節科技大賦——論盧肇《海潮賦》
第五章論中晚唐的類賦之文
第一節中晚唐類賦之文的內容
第二節滑稽為文——中晚唐類賦之
第六章論中晚唐駢賦
第一節論中唐駢賦
第二節論晚唐駢賦
下篇論中晚唐律賦
第一章論中晚唐人的律賦觀
第二章體制與軍作技巧
第三章論律賦的價值
第四章論中唐律賦(上)
第五章論中唐律賦(下)
第六章論晚唐律賦(上)
第七章論晚唐律賦(下)
餘論
附錄一:唐賦輯補
附錄二: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緒言
上篇論中晚唐古賦
第一章中晚唐人的古賦觀
第一節中晚唐人對屈宋、揚雄的評價
第二節中晚唐人古賦觀念散論
第二章論中晚唐文賦
第一節文賦的特點
第二節創作思想的變遷——文賦產生的理論基礎
第三節文體之間的影響
第四節文賦的創作歷程
第三章論中晚唐騷體賦
第一節論中唐騷體賦(上)
第二節論中唐騷體賦(下)
第三節論晚唐騷體賦
第四章論中晚唐的大賦
第一節都邑賦的代表作——李庚《兩都賦》
第二節科技大賦——論盧肇《海潮賦》
第五章論中晚唐的類賦之文
第一節中晚唐類賦之文的內容
第二節滑稽為文——中晚唐類賦之
第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