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篇》是美國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納創作出版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最早由美國Jonathan Cape & Harrison Smith出版社于1931年出版,后經企鵝蘭登書屋再版。福克納將該書題獻給他的長女阿拉巴馬(她在1931年1月11日出生的9天後夭折),以及他的妻子埃斯特爾。如今《十三篇》一書已不再單獨印刷出版,成為藏品。《十三篇》分為三個部分,三部分圍繞的主題、人物、時間與地點都各有不同。第一部分包含《勝利》《飛向群星》《所有死去的飛行員》《裂隙》四篇,主要寫的是一戰右歐洲戰場士兵的遭遇與精神困境,頗有“迷惘的一代”的頹廢與虛無氣質,語言較晦澀,象徵意味濃厚;第二部分包含《紅葉》《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公道》《頭髮》《夕陽》《乾旱的九月》六篇,背景都是福克納經典的創作內容,印第安人的歷史、美國南方小鎮的生活等,人物在各篇中串場,故事也與作家的長篇小說多有互文,語言也偏口語化;第三部分包含《密史脫拉》《那不勒斯離婚》《卡爾卡松》三篇,故事移步至法國南部和意大利,前兩篇情節較為鬆散,氣質獨特,而收尾的《卡爾卡松》,更像幻想詩篇,氣氛混沌、含義朦朧。
《十三篇》是福克納短篇小說創作的第一次集合,成書時間介於《喧嘩與騷動》(1929)、《我彌留之際》(1930)、《聖殿》(1931)與《押沙龍!押沙龍!》(1936)之間,同時期,他還在創作長篇名作《八月之光》,屬於福克納創作的第一個、並被文學圈認可的高峰期的產物。這次出版,打破了國內傳統的福克納短篇精選集的出版模式,遵循福克納生前出版短篇小說集的編排方式,更清晰地對福克納的短篇篇目進行時間定位,還原了福克納短篇作品出版、傳播和接受的原貌,也更突出了它們作為福克納“長篇小說的縮影”的特質。同時,《十三篇》不僅包含了《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紅葉》等名篇,而且收錄了《勝利》《飛向群星》等較少為讀者了解、卻也十分優秀的作品,給予這些作品在福克納創作譜系中足夠的地位和關注,也有助於讀者理解福克納創作的動機,進一步體會他作品中的現代主義氣質。
威廉·福克納(1897-1962),二十世紀最卓越、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1897年9月出生於美國的密西西比州,一生共創作19部長篇小說與120多篇短篇小說,其中大多數作品都以他虛構的約克納帕塔法縣為背景,在文學史上被稱為“約克納帕塔法世系”。代表作有《喧嘩與騷動》(1929)、《我彌留之際》(1930)、《聖殿》(1931)、《八月之光》(1932)、《押沙龍!押沙龍!》(1936)、《墳墓的闖入者》(1948)、《寓言》(1954)等。福克納全面探討了美國內戰後的南方生活,既關注人物的個體境遇與歷史,也關注一個日益分崩離析的社會中種種道德價值動蕩的情形。通過將象徵主義與意識流技巧相結合,福克納開闢了小說寫作的新路徑。他于1949年因“對當代美國小說做出了強有力的和藝術上無與倫比的貢獻”獲諾貝爾文學獎,后又兩次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和普利策文學獎。
葉紫,翻譯家,1989年生,浙江杭州人,畢業於外交學院英文系、魯迅文學院。譯有柯勒律治經典詩作《古舟子詠》,特德·休斯詩論集《冬日花粉》《神的舞者》,毛姆代表作《月亮與六便士》,福克納短篇集《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T.S.艾略特詩集《老負鼠的貓經》等,另校有朱生豪譯《莎士比亞悲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