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美國當代著名藝術批評家和藝術史家哈爾·福斯特的批評論文集,廣泛而深刻地探究了多種藝術現象和理論模型。作為后現代批評家的代表人物,福斯特認為,新前衛藝術不是對歷史前衛藝術的簡單模仿或重復,后現代主義也絕非對現代主義的簡單突破或決裂。相反,在過去和當下之間有一種復雜的辯證關系,一種延遲效應(精神分析中的后遺效應)。
本書的第一章論證了新前衛藝術對於歷史前衛的延遲效應,在這一鋪墊之后,第二章立即提出了一種以極簡主義與波普為核心的當代藝術譜系,之后的章節則討論了當代藝術實踐中的語言學轉向、犬儒理性、對「實在」的表現和人類學轉向等。本書運用文學、哲學和心理學的前沿理論來解讀林林總總、光怪陸離的藝術現象,展現了20世紀的創新藝術和理論之間的復雜糾葛。尤其是本書的第一章和第五章,從弗洛伊德的創傷理論、延遲效應理論,到拉康的三界理論,再到克里斯蒂娃的卑賤理論,層層深入,洞隱燭微,是運用精神分析模型解讀藝術現象的經典文本。
哈爾·福斯特(Hal Foster, 1955-),美國著名藝術批評家和藝術史家,現任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與考古系湯森·馬丁講席教授,《十月》的編輯。曾主編著名的《反美學:后現代文化論集》(1983),是后現代批評家的傑出代表。他的批評實踐活躍而多元化,著述甚豐,從早年的《重新編碼:藝術,景觀,文化政治》(1985)、《強迫性的美》(1993)、《實在的回歸:世紀末的前衛藝術》(1995)和《設計之罪》(2002)等等,到近期的《藝術X建築》(2011)、《第一個波普時代》(2012),迄今共計15本之多。
2010年,他獲得了克拉克藝術中心頒發的傑出藝術寫作獎。2013年,他獲得了美國大學藝術學會頒發的馬瑟獎,表彰他的寫作「為我們這個時代藝術與文化的嚴肅研究工作,引入、激發並設立了一個極高的標准」。
他的批評目光遍及日益復雜的種種文化工業機制,以細密的觀察拓展了文化批評的邊界,讓藝術家、贊助人和批評家似乎完全不相干的活動之間,有了生機勃勃的緊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