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彌留之際》是一部非常經典的作品,故事情節極具獨特,一群活着的人為死者送葬,其間發生了很多事情,其中每個人的性格和心態合起來就構成了一幅人類和命運搏斗的史詩畫卷。福克納把這次出殯作為一個堂吉訶德式的理想主義行為來歌頌。盡管有種種愚蠢、自私、野蠻的表現,這一家人還是為了信守諾言,尊重親人感情,克服了巨大的困難與阻礙,完成了他們的一項使命。福克納自己說:「《我彌留之際》一書中的本德侖一家,也是和自己的命運極力搏斗的」。可以認為,《我彌留之際》是寫一群人的一次「奧德賽」,一群有着各種精神創傷的普通人的一次充滿痛苦與磨難的「奧德賽」。從人類總的狀況來看,人類仍然是在盲目、無知的狀態之中摸索着走向進步與光明。每走一步,他們都要犯下一些錯誤,付出沉重的代價。就這個意義說,本德侖一家不失為人類社會的一個縮影。他們在一定意義上,是全人類的象征,他們的弱點和缺點是普通人身上所存在的弱點和缺點,他們的狀態也是全人類的普遍狀態。
威廉·福克納(1897—1962),出生於密西西比州新奧爾巴尼一個沒落的庄園主家庭,5歲時隨家人遷至牛津,一生的大部分時光都在這個小鎮度過。他從小愛好閱讀,但沒有受過多少正規教育,只在密西西比大學待了一年多。青年時參加過皇家空軍,但未正式參戰,之后短暫游歷過歐洲。20世紀20年代末期開始以寫作為業,30年代曾為好萊塢寫電影劇本解決經濟問題。他一生共寫了19部長篇小說與120多篇短篇小說,其中15部長篇與絕大多數短篇的故事都發生在約克納帕塔法縣,稱為「約克納帕塔法世系」。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喧嘩與騷動》(1929)、《我彌留之際》(1930)、《押沙龍,押沙龍!》(1936)、《八月之光》(1932)等。這些小說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福克納成為歐洲現代主義小說創新潮流轉移到了美洲大陸的象征。1949年,威廉·福克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李文俊,1930年生,著名學者、翻譯家,195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曾任《世界文學》主編、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加拿大研究會副會長等職務,曾榮獲中美文學交流獎、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並被中國翻譯協會表彰為資深翻譯家。主要譯著有《喧嘩與騷動》《變形記》《逃離》《老人與海》《秘密花園》《小公主》《小熊維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