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1 項符合
途中的鏡子:文學與現實世界(簡體書)的圖書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內容簡介
法國作家司湯達在《紅與黑》的一個著名段落中,將小說描述為攜帶著上路的鏡子。在20世紀,這一比喻被貶抑為天真的現實主義觀念。現代作家轉而以創造性的形式發明和顛覆來進行實驗。解構主義理論家更進一步,質疑文學是否能夠指向其語言之外的任何真實指稱物。另一方面,傳統的歷史學家則懷疑小說是否令人信服地再現了歷史和社會。
在本書中,莫里斯·迪克斯坦對司湯達的隱喻進行重新詮釋,追蹤20世紀大量作家筆下的不同世界,範圍涵蓋從提奧多˙德萊塞、辛克萊˙路易斯、伊蒂絲˙沃爾頓和薇拉˙凱瑟等現實主義作家,弗蘭茨˙卡夫卡和薩繆爾˙貝克特等現代主義作家,直至索爾˙貝婁、君特˙格拉斯、瑪麗˙麥卡錫、喬治˙奧威爾、菲力浦˙羅斯和加西亞˙馬爾克斯等大膽創新的戰後作家。迪克斯坦認為,小說總是能夠為其主題揭示出豐富的洞見,而文學也可以成為歷史理解的一種形式。作家們透過他們作品的形式和感受力來折射世界。他向我們展示,這些作家的作品如何重新捕獲——同時轉化——他們身邊的生活、內心的世界,以及他們與讀者共同分享的語言和感受的空間。
書中的文章既面向文學研究者,也面向普通讀者。通過這些文章,迪克斯坦重新界定了文學景觀——數十年來,文學閱讀一直遭到社會的輕視,並被理論所扭曲。本書以對現實主義的重新考量作為開端,結尾幾篇文章則探討文學與批評的歷史進路有何優點和局限性。
作者簡介
莫里斯˙迪克斯坦 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獲耶魯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現任紐約城市大學女王學院和研究生院英語教授。著作還有《雙重間諜:批評家與社會》、《車行道上的鏡子:文學與真實世界》等。
莫里斯·迪克斯坦 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獲耶魯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現任紐約城市大學女王學院和研究生院英語教授。著作還有《雙重間諜:批評家與社會》、《車行道上的鏡子:文學與真實世界》等。
中文版序言
前言
致謝
導言:途中的鏡子
美國現實主義:時空感
作為文本的城市:紐約和美國作家
第二個城市(芝加哥作家)
厄普頓·辛克萊與都市叢林
激進的喜劇家(辛克萊·劉易斯)
矛盾的魔力:薇拉·凱瑟的《迷途淑女》
不一樣的世界:從現實主義到現代主義
失敗的權威(弗·斯各特·菲茨杰拉德)
埃得蒙·威爾遜:三個階段
一絲惡意(瑪麗·麥卡錫)
沉默,流放,狡詐
被流放的現代作家
自己生活中的局外人(薩繆爾·貝克特)
戀愛中的卡夫卡
抵制希望的希望:奧威爾與未來
魔幻現實主義
關于權力的色情文學(加布里埃爾·加西亞·馬爾克斯)
一個難以相信的故事(君特·格拉斯)
說話狗與先鋒(S.Y.阿格農)
戰后語境中的小說:系譜
跨越大洋的變遷:塞林納在美國
猶太裔美國作家的復雜命運
鏡中的面孔:當代小說中距離的消蝕
普通人:卡佛、福特和藍領現實主義
記憶的紋理
后期貝婁:回想逝者
圣者與罪人:威廉·肯尼迪的阿爾巴尼系列
閱讀與歷史
被損害的讀寫能力:閱讀的衰朽
尋找恰當的措辭
小說的社會功用
歷史主義的局限:文學理論
與歷史的理解
文獻出處
索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