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讀到後來,竟有一生一世之感。” “雲霞滿紙”——袁宏道在寫給董其昌的信里,這樣稱道《金瓶梅》。
問世四百余年來,從曹雪芹到張愛玲,無數作家、學者從中汲取營養。貪慾、嗔怒、嫉妒、痴情……《金瓶梅》中所有人物都沉淪于慾望的苦海,這部奇書直入人性深不可測之處,揭示人心複雜而又毫無傷感與濫情。讀者需要有健壯的脾胃,健全的精神,成熟的頭腦,才能真正欣賞與理解《金瓶梅》,能夠直面其中因為極端寫實而格外驚心動魄的暴力。《金瓶梅》滾滾紅塵背後是“色”的無奈與悲涼,是廣大的憐憫與悲哀。哈佛教授田曉菲以女性特有的細膩視角、紮實的文本細讀功力,逐回比對《金瓶梅》兩大流傳版本“詞話本”與“綉像本”,以玲瓏文心細解書中人物塑造、文字風格、象徵隱喻、細節伏筆……讀到蕞后,“竟覺得《金瓶梅》實在比《紅樓夢》更好”。
匠心打磨,特別推出新裝插圖袖珍本,開本小巧便攜,可180°平攤,內文選用微黃護眼字典紙。新增收入近百幅明代崇禎本《新刻綉像批評金瓶梅》綉像插圖,傳神勾勒“雲霞滿紙”;特別收錄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珍貴館藏清代《金瓶梅》全彩插畫;隨書附贈《金瓶梅》主要人物關係圖,構建立體“金瓶”世界。
田曉菲,筆名宇文秋水,哈佛大學東亞系中國文學教授,《早期中古中國》雜誌主編。著有《秋水堂論金瓶梅》《塵幾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研究》《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神遊:早期中古時代與十九世紀中國的行旅寫作》《赤壁之戟:建安與三國》以及《赭城》《留白》《“薩福”:一個歐美文學傳統的生成》《影子與水文:秋水堂自選集》等。英文譯著包括《微蟲世界:一部太平天國回憶錄》《顏之推集》。參與撰寫《劍橋中國文學史》《牛津中國現代文學手冊》,參與主編並撰寫《牛津中國古典文學手冊(公元前1000年—公元900年)》。曾擔任哈佛大學東亞地域研究院主任,獲哈佛大學卡波特獎、哈佛大學文理研究學院門德爾松優秀導師獎、美國學術團體協會孟旦百年中國藝術人文研究課題獎、德國洪堡基金會研究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