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國內學者運用長波理論解釋戰後發達資本主義經濟的嘗試。資本主義發展的長波,是由經濟、技術和制度這三重條件相互結合而造成的;當這三重條件的結合推動了積累率的增長,帶來有利於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環境時,就會形成一次擴張性長波,反之,就會為結構性危機的爆發和向蕭條長波的轉折鋪就道路。對戰後長波的兩次結構性危機以及危機前後各個階段的分析,構成了本書的主體內容。
這兩次危機分別是1973—1975年危機,以及2008年金融—經濟危機。發達資本主義經濟在1973—1975年間經歷的危機,將戰後經濟史劃分為兩個階段。在這次危機之前,是所謂的戰後黃金年代,發達資本主義作為總體在這一歷史時期經歷了罕見的長期繁榮。在這次危機后,經過一個短暫的過渡,發達資本主義進入了新自由主義階段。長波理論將二戰以來發達資本主義經濟史視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任何一個貌似孤立的階段或任一次結構性危機,都必須置於這個整體中來考察,才能充分理解其形成的原因和對於後續歷史的意義。
孟捷,復旦大學特聘教授、西南財經大學全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特聘教授。研究領域包括政治經濟學、經濟思想史和經濟學方法論。現任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副會長、全國馬列主義經濟學說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政治經濟學年會總幹事、《政治經濟學報》主編,以及國際知名出版物Research in Political Economy的編委。在《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世界經濟》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著有《價值和積累理論》(2018)、《歷史唯物論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2016)等,並有譯著《權力與貨幣:馬克思主義的官僚理論》(曼德爾著,與李民騏合譯,2000)、《理解資本主義:競爭、統制與變革》(鮑爾斯等著,與趙准、徐華合譯,2010),主編「演化和創新經濟學譯叢」(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高峰,1933年生,南開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學和研究方向為政治經濟學、《資本論》、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等。在《中國社會科學》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9部,其中個人著作3部,主編著作3部,合寫著作3部。代表性學術著作為:《資本積累理論與現代資本主義》《發達資本主義經濟中的壟斷與競爭——壟斷資本理論研究》《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增長方式的演變》。獲得孫冶方經濟科學論文獎、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和二等獎、吳玉章獎金優秀獎等學術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