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分滿漢《清文指要》(八種)匯校和《清文指要》及其諸改編本異文彙編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對不僅對《清文指要》進行滿文拉丁字母轉寫之整理,而且用漢語進行滿文語法之深度解讀、虛詞詞法標注和句法標注。通過對滿文的標注解讀來進行滿文合璧文獻間詞彙語法的比較研究,剖析滿語漢語接觸下語言間的相互滲透影響和語言變異特點。第二部分主要通過各個版本的異文,詳細分析了這些版本常用詞彙的面貌。其差異主要體現在篇章排列順序、口語詞彙的表達、句式的減省等方面。
作者尤其關注各版本的同義異文現象,指出在常用詞的同義異文表達方面,不同版本對同一概念採用不同詞語進行表達,形成了大量異文中同義替換關係、新舊成分並存等現象。學界一般認為滿漢兩種語言融合進程為三個階段:後金和清初時期滿漢語言文化接觸初期、康熙朝到乾隆滿漢語言接觸加深階段,乾隆後期、嘉慶、道光到末期的滿語文急劇衰落。《清文指要》漢文翻譯版和漢文改編版的語言正體現了滿語與漢語接觸、融合過程中之第二第三階段,最終被漢語代替以致衰落的歷程。該系列文獻是研究滿漢合璧語言接觸和變異的最好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