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閱讀這句話時,你是否聽到了自己腦海中的朗讀聲?不論是在演講台前整理發言時,還是在超市貨架前回想購物清單時,這種“腦海中的聲音”都時刻陪伴著我們,偶爾還會轉化為語言,令我們脫臼而出。我們腦海中的聲音變化多端,它時而友善,時而幽默,但也可能使人憤怒,讓人驚懼,它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對於某些人來說,這種聲音似乎來自外部。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他們是精神病患者。人們通常所說的“思考”往往是指對意識多重聲音的接收和表達。實際上,這種聲音在心理學中被稱為“內部言語”,它是一個聆聽自我,與自我對話的複雜過程。內部言語的作用或許比我們認為的更加重要,它能夠幫助調節自身行為,激勵我們採取措施,甚至讓我們開始意識到自我的存在。研究內部言語可以豐富我們對自己及周圍世界的認識,説明我們更充分地瞭解大腦如何運作,進而找到治療幻聽等精神疾病的有效方法。
《腦海中的聲音:自我對話的歷史與科學》是對內部言語的廣泛審視,是對思考之本質的深入探索。心理學家查理斯費尼霍通過詳述大量的原創案例研究,闡明瞭語言和思想如何在意識中交織,揭示了腦海中聲音的謎題,以及這些聲音如何與創造力聯繫起來。在提供科學見解之餘,費尼霍同時佐以引人入勝的文化元素,利用文學藝術領域中出現過的實例喚起讀者的興趣,使人得以從不同的角度考慮這一問題。
基於前沿的科學理論、新的“對話式思維模型”,以及先進的神經成像技術和其他突破性技術,費尼霍為揭秘腦海中的聲音寫下了一本客觀而叉迷人的指南,也改變了我們對所謂幻聽者的諸多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