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徵交換與死亡》是波德里亞影響最大的著作,被公認為後現代理論與文化研究的最重要、最經典闡述之一。作者在此書中認為,自文藝復興以來,人類歷史經歷了“仿造”、“生產”和“仿真”這三種不同的仿象,它們分別對應於價值的自然規律、商品規律和結構規律。作者通過對勞動、時尚、身體、死亡、詩歌語言等多層面的社會文化現象分析,指出仿真原則現在已經替代過去的現實原則支配著一切,不論是政治經濟學還是精神分析學,在今天都已成為守法的革命,喪失了有效性和激進性。因此,我們需要一種反饋贈中的饋贈可逆性、犧牲中的交換可逆性、循環中的時間可逆性、摧毀中的生產可逆性、死亡中的生命可逆性、易位書寫中的語言單位和價值的可逆性。這一巨大而相同的形式是毀滅與死亡的形式,它可以在仿真的極限,終結線性的時間、語言、經濟和權力,這就是像徵交換。這是惟一與代碼結構暴力等值的象徵暴力,只有這種悖論的理論和實踐才能觸及今天的超級現實並給予它致命的打擊。
作者簡介:
讓·波德里亞,是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後現代理論家,先後任教於巴黎十大和巴黎九大,撰寫了一系列分析當代社會文化現象、批判當代資本主義的著作,產生了廣泛的世界性影響。《象徵交換與死亡》(1976)是其最主要代表作之一,也是影響最大的著作,被公認為後現代理論與文化研究的最重要、最經典闡述之一。
章節試閱
索緒爾把語言的詞項與貨幣相比,區分了詞項交換的兩個維度:一枚錢
幣應當可以交換某種價值的真實財產,另外它也應當可以被放人與貨幣系統
各項的關係中。他越來越把價值一詞專用於這後一個方面:各項之間的相關
性,它內在於總系統,是由區分性對立構成的——這和另外一種可能的價值
定義形成對照:每個詞項與自己的指稱物的關係,每個能指與自己的所指的
關係,如同每枚錢幣與人們在交換中可以獲得的物品的關係。第一個方面對
應於語言的結構維度,第二個方面對應於語言的功能維度。這兩個維度是有
區別的,但相互連接在一起,共同發揮作用,而且是一致的——這種一致性
構成了語言符號“古典”形態的特徵,即置於商品價值規律下的形態,在這
種形態中,指稱似乎永遠是語言結構操作的目的性。在這個“古典”的意指
階段,語言學與物質生產中的價值機制有完整的對應關係,正如馬克思所做
的分析:使用價值作為交換價值系統的遠景和目的性而起作用,前者說明了
商品在消費中的具體操作(這是與符號指稱的時刻相對應的時刻),後者涉及
一切商品在等價法則下的相互可交換性(這是與符號結構組織的時刻相對應
的時刻) ——這兩種價值在馬克思的分析中自始至終都辯證地連接在一起,
定義了由政治經濟學管理的生產所具有的合理形態。
革命結束了價值的這種“古典”經濟學,價值本身的革命超越了它的商
品形式,達到了它的激進形式。
這場革命就在於斷開了價值的兩個方面,以前人們卻可能認為它們是一
致的,而且似乎被一種自然法則永恆地連接在一起。現在,參照價值為了惟
一的價值結構遊戲的利益而被摧毀了。結構維度自主化,參照維度被排除,
前者建立在後者的死亡之上。生產、意指、情感、實體、歷史等各種參照都
終結了,這種與“真實”內容相對應的等價關係全終結了,“真實”內容過
去一直在用某種有效的負荷和重力填充著符號——這是它的再現等價物的形
式。現在是另一個價值階段佔優勢,即整體相關性、普遍替換、組合以及仿
真的階段。仿真的意思是從此所有的符號相互交換,但決不和真實交換(而
且只有以不再和真實交換為條件,它們之間才能順利地交換,完美地交換)
。這是符號的解放:它擺脫了過去那種指稱某物的“古老”義務,終於獲得
了自由,可以按照一種隨意性和一種完全的不確定性,展開結構或組合的遊
戲,這一遊戲接替了以前那種確定的等價法則。勞動力和生產過程的層面上
也有相同的操作:生產內容的所有目的性都被摧毀了,這使得生產可以像代
碼一樣運轉,比如像貨幣符號一樣逃進無限的投機中,脫離生產真實的參照
,甚至脫離金本位制的參照。.貨幣與符號的浮動、“需求”與生產目的性
的浮動、勞動本身的浮動——所有這些詞項都可以相互替換,它們帶來了無
邊無際的投機和通脹(我們確實處在完全的自由中——情感疏遠,義務消失
,幻想普遍破滅:過去,某種魔法,某種魔法義務使符號與真實捆綁在一起
,資本把符號從這種“幼稚性”中解放出來,將其投入純粹的流通)——所
有這一切,不論是索緒爾還是馬克思都沒有預見到:他們還處在符號與真實
的辯證法的黃金時代,這同時也是資本與價值的“古典”時期。在這種神奇
的價值自主化的打擊下,他們的辯證法四分五裂,真實死了,確定性死了,
不確定性成為主宰。曾經確實發生過生產真實、意指真實的滅絕(此詞的字
面意義)。
P3-P5
索緒爾把語言的詞項與貨幣相比,區分了詞項交換的兩個維度:一枚錢
幣應當可以交換某種價值的真實財產,另外它也應當可以被放人與貨幣系統
各項的關係中。他越來越把價值一詞專用於這後一個方面:各項之間的相關
性,它內在於總系統,是由區分性對立構成的——這和另外一種可能的價值
定義形成對照:每個詞項與自己的指稱物的關係,每個能指與自己的所指的
關係,如同每枚錢幣與人們在交換中可以獲得的物品的關係。第一個方面對
應於語言的結構維度,第二個方面對應於語言的功能維度。這兩個維度是有
區別的,但相互連接在一起,共同發揮作...
目錄
前言 一生產的終結 價值的結構革命 生產的終結 勞動 工資 貨幣 罷工 工會的剖析 無產階級的墮落 為罷工而罷工 生產的系譜學 1968年5月:生產的幻覺 作為仿真模式的政治經濟學 勞動與死亡 二仿象的等級 仿象的三個等級 仿大理石天使 自動木偶與機器人 工業仿象 代碼的形而上學 觸覺與數字 仿真的超級現實主義 冷酷的殺手或符號的起義 三時尚或代碼的仙境 常見的輕浮 時尚的“結構” 符號的浮動 時尚的“衝動” 改變的性別 不可顛覆性 四身體或符號的屍體 標記的身體 次級裸體 “脫衣舞” 受到誘導的自戀 亂倫的操縱 身體的模式 “菲勒斯匯兌本位制” 身體的煽動性 寓言 莊子的屠夫 五政治經濟學與死亡 死人的引渡 死後的生存或等價的死亡 墓外貧民窟 死亡的權力 原始秩序中的死亡交換 象徵、真實、想像 不可避免的交換 潛意識與原始秩序 化身與人格分裂 政治經濟學與死亡 死亡衝動 巴塔耶作品中的死亡 我的死亡無處不在,我的死亡在夢想 準時死亡與生理死亡 事故與災難 “自然”死亡 老年與第三年齡 自然死亡與犧牲 死刑 安全的訛詐 殯儀館與墓室 疏遠的死亡 疾病的交換 性化的死亡與致死的性 我的死亡無處不在,我的死亡在夢想 六上帝之名的毀滅 易位書寫 作為價值毀滅的詩歌 易位主題的終結 九十億個上帝之名 語言學的想像 笑話或弗洛伊德的經濟學幻想 反唯物主義語言理論 超越潛意識
前言 一生產的終結 價值的結構革命 生產的終結 勞動 工資 貨幣 罷工 工會的剖析 無產階級的墮落 為罷工而罷工 生產的系譜學 1968年5月:生產的幻覺 作為仿真模式的政治經濟學 勞動與死亡 二仿象的等級 仿象的三個等級 仿大理石天使 自動木偶與機器人 工業仿象 代碼的形而上學 觸覺與數字 仿真的超級現實主義 冷酷的殺手或符號的起義 三時尚或代碼的仙境 常見的輕浮 時尚的“結構” 符號的浮動 時尚的“衝動” 改變的性別 不可顛覆性 四身體或符號的屍體 標記的身體 次級裸體 “脫衣舞” 受到誘導的自戀 亂倫的操縱 身體的模式 “菲勒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