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隸屬於王曉明主編的“熱風”書系“研究坊”系列。“未來”作為一種帶有方向性和規範性的話語,構成了中國整個社會生產機制的重要基礎。本書將當代中國科幻小說中的城市想象視為改革開放后中國社會所形成的未來想象力的重要標本,對其展開考察和評估。具體的考察和評估,圍繞城市空間的區分、時間的重構、城市基礎設施的構想、工作/娛樂觀念的推演、城鄉關係的演變、“文明”概念的轉化,以及一種既有的探索未來的想象路徑這七個部分,循序漸進地展開。上述線索既構成了今天人們展開城市和未來想象時的關鍵線索,也同時凸顯出在整個城市化過程中凝聚而成的居支配位置的感覺結構對這一想象的激發與制約。
在上述討論的基礎上,作者進一步分析了當代中國科幻小說中以城市想象為標本的未來想象力與既有的感覺結構之間的既成關係,據此說明當代社會未來想象力的局限性和可能性所在。本書的研究論題,涉及中國現當代文學、科幻小說研究、城市研究和文化研究等多個領域。
羅小茗,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副研究員、中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城市文化、日常生活研究、教育研究和科幻文學研究。主編《熱風學術(網刊)》,發表《城市結構中的“個人悲傷”》《被切割的城市:當代中國科幻的城市想象》《解鎖未來:當代中國科幻小說的“希望”設定》等論文,著有《形式的獨奏:以上海“二期課改”為個案的課程改革研究》《末日船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分析》,編有《反戈一擊:亞際文化研究讀本》《製造“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