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一座石砌的城寨出現在嘉禾嶼臨海的山坡上,從此誕生了「廈門城」,可它為什麼卻在民國年間倏然消失?——《消逝的廈門城》
◎康熙年間,福建海關,首開廈門。五口通商,常關、洋關同城並存。老照片首度揭示那個畸形的年代。——《廈門海關署衙探秘》
◎這是一處聞名海內外的自然景觀,這是一處攝影家必拍的海灘風光,這還是鼓浪嶼衍生出地名的地方,可大自然的恩賜有時也會瞬間變臉。——《「鹿耳礁」尋跡》
◎海后灘,百年前就被譽為「廈門外灘」。1851年,英國人用槍炮的語言強行將它「租借」,直到20世紀30年代這座城市的恥辱才算結束。鷺江道,是這座城市興衰的體溫表。——《從海后灘到鷺江道》
◎一幅老地圖,兩張老照片,展示了篔簹港這一深入城市深處巨大水體的原生態面貌。港與湖一字之差,它讓廈門這座島城丟失去什麼,得到什麼?!——《篔簹港的變遷》
……
看到以上的一個個追問,一份份考證,一個個訴說城市人文歷史變遷的故事,你心動了嗎?是不是急着想了解更詳細的信息呢?
廈門,這座聞名海內外的風景旅游名城,其實也有着深厚的人文歷史積淀。本書內容由「廈門記憶」歷史影像專題展延伸而來,但書稿中文字描述和影像篇幅、信息含量和文化品位較之展覽都有較大的拓展和提升,因為編書才增補的許多老照片、老地圖是首度公開的珍品,使這本書平添了收藏價值。
本書選編的33個專題,是33個娓娓道來的人文故事,是33個有圖有真相的歷史考證。它們各自成章,又都緊扣「廈門記憶」這個主題。它們連同190余幅歷史和現實的影像一起破解歷史影像的密碼,編織廈門的集體記憶,書寫鮮為人知或知之不甚的港城鄉愁。
廈門市歷史影像研究會,英文譯名:Xiamen Research Society of HistoricaImages,縮寫:XRSHI。
研究會由廈門市歷史影像愛好者自願組成,旨在開展收集、研究、交流廈門及周邊地區歷史影像等學術活動,接受廈門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的業務指導,是中國第一個經民政部門核准登記,具有法人資格的地方性、學術性、非營利性的歷史影像收藏及研究的民間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