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的藝術》以超過兩百張圖片與圖譜,講述了一個如何將飛禽走獸更“藝術地”系統化分類的故事。人類對生物進行分類的孜孜以求,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藝術遺產。動物,作為最早讓人類引起注意的對象,對它們的研究以及傳道解惑,不單單有着實踐與理論基礎,還有藝術與美學的驅動。從單純視覺上的辨別與區分,到進化論誕生后的計劃與分類。
《分類的藝術》將人類對動物的認識分為四個階段:古典時代和中世紀的民間傳說與宗教故事、啟蒙運動時博物學家的分門別類、十九世紀的演化樹與演化線路圖,以及現代基於計算機技術的複雜化分類體系。一次又一次,我們看到人們描繪和給動物分類的熱情遠遠超出了簡單的生存所需。正是這些狂熱創造出了汗牛充棟的精美藝術作品,即使窮極一生我們也難以閱盡……一次又一次,我們看到這些作品中高超的描繪精細度和審美藝術性,仿佛除了科學信息,震撼人心的視覺呈現本身就能給予人類深邃的哲學體悟。
大衛·班布里奇(David Bainbridge),生殖生物學家、科普作家,也是劍橋大學生理、發育和神經科學系的臨床獸醫解剖學家。班布里奇已編寫多部臨床相關學術專著,並已出版八種科普書籍。他是劍橋大學聖凱瑟琳學院的研究員,從事脊椎動物和哺乳動物古生物學的學習與研究。
胡晗,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四足動物功能形態學及鳥類的起源與演化。
王維,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目前致力於探尋蛇頸龍類、魚龍類等海生爬行動物何時何地“重返海洋”,及其水生適應的演化過程。
邢路達,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標本中心工程師、博士生,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成員。目前研究方向為新生代哺乳動物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