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山遼墓位於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東沙布日台鄉寶山村,是目前有紀年的遼墓中最早的契丹貴族墓葬。兩座墓葬均為磚石結構,由墓道、門庭、墓門、甬道、墓室、石房組成。墓室平面呈抹角長方形,周壁及頂磚雕、影作仿木構件,彎隆頂。石房長方形,建于墓室正中,以雕琢精細的整塊石板組裝而成,四壁及頂磨光作畫,地面鋪石板。兩座墓中的壁畫更是堪稱遼早期繪畫藝術的寶庫。
壁畫採用多種繪畫技法,集渾厚與細膩、素雅與豔麗、寫實與誇張於一體。壁畫中描繪的契丹人物,筆法簡練,追求真實。畫面對各種人物的描繪具有時代風貌,所表現的豐富內容對揭示遼初社會面貌及探討晚唐以後中國繪畫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書不僅盡可能地還原了此座重要墓葬的建築形式、壁畫和隨葬品,更是在考古材料的基礎上,擴展對寶山墓研究的內涵和範圍,把建築形制、畫像程式、當時的政治環境以及畫者的身世情感納入思考物件之中。在遼代墓葬被發現以前,人們對“遼”或“契丹”的喪葬習俗的理解主要是通過文獻,特別是通過一些似乎是基於實地觀察的記述。
但不管這些文獻記載的細緻程度和可信程度如何,它們作為歷史材料都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即它們都是從當時中原漢人的角度去觀察和記述的。由於觀察者採取了“外在者”的身份,他們在觀察和記述的時候也就不可避免地集中在契丹文化之“異”上。而這種“華夷之辨”的立場又往往混雜著相當強的文化優越感。所以,瞭解研究遼代墓葬對於歷史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這些墓葬的發掘和分析使研究者得以跳出傳統文獻所隱含的“華夷”身份設定,直接面對歷史。
這些墓葬的建造和使用者有的是契丹人,有的是在遼代任職和身居遼地的漢人。在這個基本分類之下,還有身份地位、職業、時期、地域等諸種不同。每一座遼墓所反映的因此不是抽象的和普遍的文化異同,而是多元歷史和文化互動的具體現象。所以本書對這些墓葬進行研究的出發點是發掘它們自身的歷史特殊性和主體性,而不是以考古成果去證明往舊文獻中的相當貧瘠的記載。這個新的、以考古資料作為研究基礎的觀會使我們對遼代文化藝術的豐富性以及與周邊文化,包括中原文化的關係有不斷更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