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所討論的涵蓋的範圍從史前時代直至當代。但由於所討論的材料種類和用途不斷增加,我們對材質與藝術創作之間關係的理解也不斷擴展和深入──這個過程將在叢書的各輯中持續進行。
巫鴻(Wu Hung),著名美術史家、藝評家、策展人,美國國家文理學院終身院士。現任芝加哥大學美術史系和東亞語言文化系講座教授、東亞藝術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中國古代美術和建築中的“紀念碑性”》《重屏:中國繪畫的媒介和表現》《黃泉下的美術:宏觀中國古代墓葬》《廢墟的故事:中國美術和視覺文化中的“在場”與“缺席”》《“空間”的美術史》《中國繪畫中的“女性空間”》《空間的敦煌:走進莫高窟》《中國繪畫:遠古至唐》《中國繪畫:五代至南宋》等。
鄧淑蘋(Teng, Shu-p鈥檌ng),台北故宮博物榮休研究員。近年為探索中國玉禮制的發展,分析史前中國因生態差異,發展出華西“天體崇拜”與華東“神祖靈崇拜”的對峙局面;又經三代時華西、華東的相互融合,戰國時組成對後世曾具影響的“六器”制度。近作包括《曙光中的天人對話——中國玉禮制的史前探源》《牙璋探索——大汶口文化至二里頭期》《龍山時期“神祖靈紋玉器”研究》等發表于重要博物館的編著以及學術期刊中。
張昌平(Zhang Changping),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商周考古和中國青銅時代青銅器,目前負責盤龍城大遺址考古,出版有《商周時期南方青銅器研究》《吉金類系——海外及港台地區收藏的中國青銅器研究》等著作。
李雨航(Li Yuhang),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藝術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明清時期的性別與物質文化、模仿與宗教奉獻、媒介與宗教實踐及戲曲與中國視覺藝術等。著作有《成為觀音:明清女性佛教徒的藝術奉獻》,與蔡九迪(Judith Zeitlin)共同策劃了展覽“表演的圖像:戲曲與中國視覺藝術”並編輯了圖錄。
金琰(Jin Yan),芝加哥大學藝術史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清代宮廷藝術、清宮造辦處制度對清宮器物之設計和生產的影響、全球視野中的十八世紀藝術交流等。
林佩璇(Nancy P.Lin),康奈爾大學藝術史系博士后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現當代藝術和建築。近年策展包括“在行為與記錄之間:中國當代攝影和錄像”(康奈爾大學強生美術館,2023)。研究文章曾發表在《藝術雜誌》(Art Journal )、《中國當代藝術》(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及其他著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