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搜集了歷代各時期有代表性的經典碑帖,除邱振中先生寫總序介紹本套書的歷代與藝術價值外,每冊都安排了一篇1200字左右的短文,介紹碑帖的出處、作者、書法、風格、藝術價值以及對后世的影響,挖掘其文化內涵,為讀者提供了學習碑帖的途徑。
清朝末年才被發現的《好大王碑》則是東晉時期高句麗的重要碑刻。
《好大王碑》,又稱《高句麗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碑》、《好太王碑》等,刻立於東晉安帝義熙十年(414),距今已有將近1600年的歷史。
此碑在吉林省集安市區東北5公里洞溝古墓群禹山墓區東南部太王鄉大碑街,距好太王陵東約 200米處。碑高6.39米,寬1.35米—2米,碑底周長6.29米,碑文44行,滿行41字,計1775字,現存1590字左右,東南面寬1.48米,西南面寬1.35米,西北面寬2米,東北面寬1.46米。
此碑是由一塊天然的基本呈方形的角礫凝灰岩(火山石)稍加雕鑿而成的。
所謂「好太王」,就是墓主高句麗第十九代王,名安,《三國史記》作「談德」, 他在東晉孝武帝太元十六年(391)即位,時年18歲,號永樂太王,在位22年,於東晉安帝義熙八年(412)去世。在位期間,高句麗「國富民殷,五谷豐熟」,「威武震披四海」,曾先后征服了百濟、扶余,並多次擊敗倭寇。一生共攻取64座城邑,1400多個村庄。他的兒子長壽王繼位后,即第20代高句麗王為紀念其父開疆拓土的功績,謚其父為「國岡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於高句麗長壽二年(414)刻石立碑。13年后即417年,長壽王遷都平壤。
《好大王碑》的內容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記述高句麗建國的神話傳說,簡述了好太王的世系、籍貫、生平概略。第二部分記述好太王征高麗、伐百濟、救新羅、敗倭寇、征東扶余過程中,攻城略地,並掠得牲口等史實。第三部分根據好太王遺教,對好太王墓守墓人「國煙」、「看煙」的來源和家數作了詳細記載,並刻記不得轉賣守墓人的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