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飛經》全名為《靈飛六甲經》,無書者名款,舊傳為鐘紹京所書,但當今學界普遍認為《靈飛經》為唐經生所作。此卷經歷了北宋和南宋的宮廷禦藏,元代藏處不明。明代晚期該經卷再次被發現,流入董其昌之手。其後輾轉流傳,被翁同龢之父翁心存購得,在翁家留存逾三代。明清時人們用刻石的方法把《靈飛經》鐫刻在石版上,先後出現了《渤海藏真帖》、《望雲樓帖》和《磁蕙堂帖》等刻本。
《靈飛經》在翁家流傳期間大部分真跡佚失,只有其中的四十三行真跡傳至玄孫翁萬戈之手,後其將《靈飛經》四十三行交由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代為保存。《靈飛經》堪稱唐人小楷的高峰,此帖用筆靈動輕盈而不失厚重,結構側媚多姿又不失端莊,風格古雅,既有寫經書法常見之精練純熟,又處處顯現二王書風“明月入懷”之雅致。該帖對明清之後的許多書家都起著極大的影響,是學習楷書的不錯範本。
本書將《靈飛經》四十三行墨蹟逐字放大,編排成冊,同時為了便於廣大學書者更深入地賞析和更準確地臨習,在編輯過程中運用電腦技術剔除原帖文字周圍漫漶不清、幹擾字跡的污痕,還原字跡清晰的面目,對字跡破損部分也在嚴格尊崇原貌的基礎進行了準確的修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