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討論的是198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藝術中的自然觀和生態意識的七個主題。以1980年代作為斷代,乃是因為1980年代是中國藝術的重要轉型期,中國藝術實踐經歷着一次現代主義思想的滌盪,以“85新潮美術”作為開啟現代主義藝術運動的標誌,突破了之前沿襲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模式的美術窠臼,從西方現代藝術中尋找新鮮血液。美術學院的建設也開始進入正軌,紛紛加強系科的專業設置,吸納各種藝術思想資源並予以相應的學術開放姿態,一批新的畫室開始成立,在學院體制中去探討新時期藝術的轉型。
七個主題是一個一個微觀窺視鏡下的“切片”,它們都如同蝴蝶效應,看似跟自然生態的失衡沒有直接對應關係,但消費異化和技術異化是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的結果,是導致生態危機的重要原因。書中前四個“切片”以個案的方式集中分析消費、戀物、性別意識和本能慾望幾個主題:物質過剩的炫耀性消費帶來的消費異化;物資匱乏時期帶來的戀物般囤積,由此折射出的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微觀敘事;父權制主流文化權力話語下的女性與自然所引發的生態女性主義的討論;被文化規訓的自然本能在藝術圖像中的表現。而這最後一個“切片”——關於藝術圖像中對人的自然本能的持久不衰的表現,過去還鮮有人去深入探討,或一筆帶過,或避而不談,作者在這一章中做了較為深入的分析。
邱敏,清華大學藝術學博士,研究方向,當代視覺藝術理論與批評。任教於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中國批評家年會會員,曾出版書籍《人與建築的解構》《20世紀以來中國繪畫中的自然主題》,參與編著《大學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