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通過分析達摩禪、道信禪、東山法門、《壇經》的禪法以及早期禪宗對於《金剛經》和《般若心經》的詮釋,認為早期禪宗以如來藏思想的“自心”為內容議題、以般若波羅蜜多為形式顯示的方法,充分發揮了究竟無所得的“虛宗”風格。關於緣起之理境,早期禪宗依“自心現量”建立空相應緣起,說明一切法為自心所現,而自心及一切法皆空寂無生;關於實現之果德,早期禪宗認為,無所得的修學成就全面而的一切智智、不染生死的自由解脫、悲智圓滿的無上正等覺;關於修行之道路,早期禪宗所用禪法方便各有不同,但共通的旨趣皆是遍學一切而於一切都無所行、無所住、無所證。故從形式與方法而言,早期禪宗的修學即是甚深的“行般若波羅蜜多”。
陸傑峰,1991年生於浙江餘杭。2009年至2020年就讀於南京大學哲學系,師從賴永海先生,獲哲學博士學位。現任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理研究員,兼任新時代中華傳統美德研究基地、道學與東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員。主要從事佛教哲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