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沅以畢生之力創立槐軒學說,構建了對儒家經典的“恒解”體系,從文本和義理兩個方面糾正了宋儒對儒家元典的篡改和誤解。《周易恒解》是《槐軒全書》核心著作《十三經恒解》中的一種,定稿于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劉沅為教授弟子,博采諸家研易精華,逐漸形成了自己由淺入深,由博反約,堂廡正大,獨到新穎的解易體系。
劉沅以“恒”代指“天地之常經,聖人之軌則”,“恒解”就是對《周易》所包含的自然規律與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聖”尊天道以修人道之本義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探索與解讀。劉沅在撰寫本書時,不持門戶之見,博采歷代易家之長,而不附會其偏失,又融通象數與義理二者的關係,並取其所得,棄其所失,每多精論卓見,常能發前人所未發。《周易恒解》分為“串解”“附解”兩個部分。
串解對經傳的字、詞、句之義、象、數等分爻、分段進行解說考訂,附解就各卦各《傳》大意及前人易說正誤加以辨析。劉沅對《周易》的“恒解”,因為“薈萃而採擇”前賢研易精華,且追尋“四聖”之“指歸”而博大精深,窮極精微,但他以為“注經之法,取其簡要”,“欲令下愚皆曉”,因而又使本書具有由淺入深、由博反約、獨到新穎、明白曉暢的特點,既可以視作匯通不同易學觀點而歸本於伏羲、文王、周公、孔子本義的重要研究成果,又可作為初學者學習、匯通《周易》的入門著作,因此,本書在中華易學目前具有的獨特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