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世界史坐標下的中國。橫縱比較中國史與世界史,建立對中國史的整體概念。中華文明從來不是孤立發展的,自它產生的那一刻起,就受到世界其他文明因素的影響。但這些外來因素並未改變中華文明的本質,反而更彰顯出了中華文明的獨特性。本書將中國史放入世界史的大背景之下,理清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以幫助讀者在短時間內建立起對中國史的整體概念。同時,本書用“長時間,遠距離,寬視野”的解讀方式,力圖全方位呈現中國歷史治亂循環背後的內在邏輯與外在動因。
第二部:中國歷代腐敗背後的權力與財政。貫穿漢唐宋元明清,還原中國古代官員的真實生態。權力遊戲與財政法則,制度與制衡,頂層設計和陋規背後透出的赤裸人性,真實而殘酷。中國歷代腐敗的根源都是的權力控制,不解決權力結構的基盤,就不可能解決腐敗問題。皇權的統治史與官吏的腐敗史向來都無法分割。作者聚焦漢唐宋元明清,橫縱對比,探討中國古代社會的皇權統治與官吏生態,為讀者清晰呈現一個多角度的中國史脈絡。
第三部:朝貢圈 傳統中國的世界秩序。全景式描述古代東亞地區中國主導下的對外關係。兩千多年來,以中華文明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建立了一套獨特的禮儀制度——朝貢。通過這套朝貢體系,各國與中國之間保持着頻繁的交往,中國式的政治體系和文化觀念被慢慢傳播,這個原本風俗、語言各異的世界,在千余年間被逐漸編織成了擁有統一文字、統一價值觀的“文明”世界。本書通過詳述朝鮮、琉球、日本、越南等九種不同的朝貢類型,為讀者呈現人類歷史上持續時間長的國際秩序的內在運作機制。朝貢秩序下的“美麗舊世界”,恭順與臣服的的表象下隱藏着野心和計算。了解朝貢體系的“表”和“里”,“名”與“實”,是我們認識中國史和東亞史的一個關鍵。
第四部: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探究中國國民性格的過去與未來,進而了解古老中國的內核。本書是一部以國民性演變為核心的另類中國通史。作者對中國國民性做了歷史性探源,並用世界性視野中對中國國民性的演變歷程進行深度剖析。作者張宏傑作者認為,國民性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從春秋到唐宋,再到明清,中國人的性格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春秋時代中國人單純淳樸;唐代人雄健陽光,有尚武精神;進入明清之後,氣質則與之前大相徑庭。而此流變與中國古代專制制度的發展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近代以來,有識之士為改造國民性都付出了艱辛的努力。的中國正處在新舊交匯的河口,傳統與現代,在各個層次交錯重疊。認識清楚中國人的內核,是生存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必須做的。這是我們走下去的前提和基礎。
張宏傑,1972年生,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清華大學博士后,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研究員。曾在《百家講壇》主講《成敗論乾隆》。大型紀錄片《楚國八百年》總撰稿。作品:《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簡讀中國史》《飢餓的盛世》《中國國民性演變史》《簡讀日本史》《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全四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