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乃無獨立之科學,亦無獨立之哲學,一切知識貴能會通和合,乃始成其為學問”,但近代以來,受全盤西化之風影響,學者追求以分門分科之法治中國傳統學問,務求西化,再不求融通體會。
錢穆認為這種專家之學與中國傳統通人通儒之學大相違異,“近人必以西方史學來治中國史,則恐終難理解矣。”先生憂心斯文墜地,先著《中國學術通義》,就經史子集四部求其會通和合,又著此書,就哲學、心理學、史學、考古學、教育學、政治學、社會學、文學等當時之新學術,討論中國傳統學術及中西方學術思想相異處,主張必回就中國以往之舊,主“通”不主“別”,方能理解中國傳統學術和文化。
錢穆(1895—1990),字賓四,江蘇無錫人。七歲入私塾。曾就讀常州府中學堂、南京私立鍾英中學,高中肄業后,輾轉任教於無錫、廈門、蘇州等地小學、中學,並勵志苦讀,精研學問。1930年《劉向歆父子年譜》問世,為學界推重,轉入大學執教。先後任教於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武漢大學、江南大學等校。1949年遷居香港,創辦新亞書院。1967年移居台北,任教於台灣中國文化書院。1992年歸葬蘇州太湖之濱。一生著述,廣涉經史子集,后輯為《錢賓四先生全集》甲乙丙三編,凡一千七百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