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門》的結構,一直以“門”為界,“門內”向大師致敬、學藝;“門”是作品,是“手藝”本身,是“匠心營造”;“門外”是後生的操練與遊歷。這個結構讓我們有了紮實的組稿方法,讓《班門》安穩地走到今天。第一輯,“木、砼、鐵、石”,以材料構建 “班門”;第二輯,“方、圓、線、角”,以形式勾勒 “班門”;第三輯,“光、聲、氣、性”,以物性點化 “班門”。第四輯,我們開始新一輪的營造。將日常世界按照經緯兩個向度拆分。在經度上,以材料、形式、物性為刻度;將它們彙聚起來,在 “緯度” 上有機生長,形成日常世界的一個個基本單元:家、辦公室、商場、車站、廣場、公園……
這一期以“公園”為題。我們關注公園的日常,更希望以人文主義的眼光重新定義公園,接受我們邀約的,有談園林與山水畫、昆曲美、中國詩文藝術的“現代中國園林之父”陳從周先生,有將園林視作一首詩的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教授,我們延續了“大師之作”專欄,探訪那些由建築師、藝術家們傾心打造的公園。“門· 內”——繼續堅持在建築學和城市規劃學科內的探討,建築師、規劃師、景觀設計師們分別從各自的設計實踐中談起那些在他們筆下被重新定義的公園。“門· 外”——跨出更大步伐,在公園裡暢談歷史、文學、藝術、生活,因為公園所容納的,遠非公園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