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施瓦澤在女權運動高漲的巴黎結識波伏瓦,在共事的過程中萌生了採訪她的想法,於是就有了本書的第一篇訪談:為什麼在《第二性》出版23年後,波伏瓦才首次宣稱自己是女權主義者?在接下來的10年裡,施瓦澤陸續對波伏瓦進行了多次訪談。採訪者百無禁忌,受訪者赤誠以待。波伏瓦以一貫犀利的言辭和激進的態度,談論性別權力關係、性取向、女性地位等話題,也真誠坦露個人隱私,講述自己垂暮之年的感受,以及與薩特的開放式關係。這些訪談後來結集成書,被翻譯成多國語言,盜版更是在無數女性團體中傳播,影響了全世界的婦女運動。
如今,距離二人最後一次訪談已過去40年,這位享有盛譽的作家和女權主義者的作品和生活,至今仍啟發和鼓舞着女權運動。希望這本書能如波伏瓦所言:“它會讓人們更了解我,也希望大家能借此更了解我全身心投入的這項事業。”
西蒙娜·德·波伏瓦,哲學家、作家、女權主義者,1945年和薩特共同創辦《現代》雜誌,致力於推介存在主義觀點;1949年出版《第二性》,引起極大反響,成為女權主義的經典。她和漢娜·阿倫特、蘇珊·桑塔格並稱為西方女性學術的三個中心。
愛麗絲·施瓦澤,記者、出版人、女權主義者,1970年在巴黎結識薩特和波伏瓦;1971年將法國“婦女解放運動”引入德國;1977年創辦女性雜誌《艾瑪》並擔任主編至今,影響一代又一代讀者,引領德國女權運動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