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蘊含著對世界和自己的看法。態度、動作、表情、野心、習慣,所有行為都圍繞着我們關於生活的某種深信不疑的解釋,在阿德勒看來,這便是一個人對於“生活意義”的理解,也是對自身經歷的詮釋。阿德勒認為,與其強調過去的經歷決定了現在的人生,不如說我們的行為與情緒都受到自身目的的影響。我們無法從某種麻煩中走出來,可能不是因為我們沒有能力走出來,而是不想走出來。長久地沉浸在失戀的痛苦裏,可能是想要獲得關注和憐愛;抱怨自己為家庭或工作犧牲太多的人,可能是因為不這麼做就感受不到自我價值;暴怒可能不是我們真的有那麼憤怒,而是我們無意識中明白這樣的表達方式更能控制對方……阿德勒的“目的論”是一把朝向自己的手術刀,誠實而鋒利,它教我們審視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調整動機以便更好地面對未來。
而我們在生活中碰到的每一個問題,都可以被歸納於人生的三大課題:工作、交友與戀愛。我們在其中遇到的一切煩惱,都源於沒有做到課題分離。具體表現為干涉他人的課題,或自己的課題被他人干涉;分不清什麼是自己的情感,什麼是無須負責的他人情感。而當我們背負着別人的事情,想要獲得他人的認可時,“認可欲求”就讓我們不再自由了。人際關係可以是一切煩惱的源頭,也可以成為一切滋養的所在。本書從“目的論”出發,依次拆解了自卑與補償、生活風格、社會興趣、創造性自我、課題分離等阿德勒心理學中的核心觀點。作者從自身的經驗與理解出發,探討了我們應該如何放棄全能幻想,學會做一個普通人;作為人格核心的四種生活風格是如何形成和影響我們的;如何建立滋養型而非消耗型的人際關係,等等。
我們對人生課題所做出的反應,體現出我們對生活意義的深層感受。理解這種意義是如何形成的,找到糾正錯誤意義的方式,或許,便能向穩固的幸福感邁進一步。
胡慎之,著名關係心理學家,被評為中國具有影響力的50位心理學家之—。擁有20余年的咨詢實踐經驗,15000余小時的個案經驗,曾任CCTV《心理訪談》特邀嘉賓、湖南衛視《變形計》《奇葩說》等節目特邀知識顧問、《蔡康永的情商課》首席知識顧問。在各大心理平台開設關係心理類人氣課程。著有《恰如其分的孤獨》《如果父愛缺席》《在人際關係中成長》《與家人相處的秘密》等作品。譯有阿德勒作品《走出孤獨》,並是阿德勒經典解讀類作品《被討厭的勇氣》中文版特邀推薦序作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