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希望統治一切人,另一方面又希望被一切人愛;一方面順從他人,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他們身上;一方面疏遠他人,另一方面又渴望得到他們的愛。”矛盾的心理與行為背後隱藏着哪些難以覺察的心理困境?異常的敏感、苛刻的自我要求、難以釋放的攻擊性、對現實的逃避……又是否意味着我是”神經症的一員“?
社會心理學先驅卡倫·霍妮認為,人們通過愛、順從、權力和退縮去對抗焦慮,以獲得暫時的安全感。但當人們同時使用幾種互不兼容的策略時,內心的衝突就會隨之出現。對愛的病態需要讓我們形成非黑即白的愛欲觀點,認為“愛我的人不會傷害我”或者“不應該傷害我”;“順從”讓我們壓抑自己的需要,順從一切人的潛在願望,避免一切可能招致的敵視;“權力”讓我們過度追求掌控感,陷入“如果我擁有權力,就不會受到傷害”的僵硬思維里;“逃避”則讓我們習慣性切斷與他人的情感聯繫。這些對抗焦慮的方式無一例外都會導致內心的衝突,讓我們不斷遠離自己真實的感受,在想象中構建完美的自己,逐漸形成神經症人格。雖然這樣形成的態度、性格、行為,在旁人看來是幼稚甚至脫離現實的,但這些策略確實能有效地把我們從焦慮、痛苦和困擾中解救出來,以至於我們難以察覺,或者不想察覺它們的“不恰當”。霍妮將這種因基本焦慮而形成的心理僵硬與行為刻板定義為我們人格中的神經症,它不是一種病態,只是正在受苦的我們對危險、苦痛做出的不恰當反應。
在本書中,作者借由霍妮的視角,細緻入微地剖析了神經症人格這個一直以來被人們視為“病態”“異類”的心理狀態。在追溯人格形成的外在影響與內在原因的基礎之上,探討了現代人可以如何借由自我分析來克服神經症人格的阻礙,從而更好地認識和接納自我,減輕時代性焦慮。
張蔚,第八期中德高級心理治療師連續培訓項目(中德班)成員、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馬來西亞瑪莎大學臨床心理學在讀博士。曾擔任貴州省心理學會理事會第八屆、第九屆理事,貴州心理健康協會候任副會長。長期接受精神分析、家庭治療、敘事療法、認知行為治療等心理專業訓練。自2010年起,從事心理咨詢行業,積累大量個案咨詢經驗。參與編著《家庭教育知行讀本(0-3歲)》《醫學心理學》《青少年心理學手冊》等心理學普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