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藝術論》一書收錄了永井荷風關於浮世繪、歌舞伎和狂歌的十篇文章,其中尤以對浮世繪的研究最為精深雋永。周作人曾深受其影響,在自己文章里反覆引用荷風的文字,共鳴于荷風所謂的“東洋人的悲哀”。與西方人對浮世繪在形式上的新奇之美的推重不同,荷風對浮世繪的賞鑒有其文化與審美的特別寄托。浮世繪誕生於鎖國的江戶時代,出自與蟲豸同然的町人之手,製作于窮街陋巷的出租屋中,與官家崇尚的藝術相去甚遠,卻以其暗沉優雅的色調,反映出專制之下庶民生活的悲歡與浮夢。
荷風在本書中勾勒了浮世繪的起源、傳承、高潮與衰落,對鈴木春信、喜多川歌麿、葛飾北齋、歌川廣重等浮世繪大家及其代表作做了精審、體貼的分析,仿若導覽人,帶讀者通過浮世繪的畫面,重回江戶時代,領略歌舞伎演出的盛景、吉原不夜城的歡樂,以及郊野與都市風景的閑雅。
荷風構建出的江戶世界,映射出他對庶民生活勃發的生機的禮讚,對日本傳統風物風俗的追念,對柳巷花街隱藏的悲哀頹廢之美的欣賞,由此形成獨屬於他的唯美世界,而在其中,暗自寄寓着他對當時日本西化的淺薄與政治高壓的批判。
永井荷風(1879—1959),日本小說家,散文家。本名永井壯吉。號斷腸亭主人、金阜山人、石南居士。出身書香世家。漢學教育啟蒙于其父,后從岩溪裳川學習三體詩,又從廣津柳浪學習小說創作。熱愛戲劇的母親則讓荷風很早就熟悉了歌舞伎和日本音樂。1902年,受左拉影響,創作小說《地獄之花》,得到森鷗外推崇。1903年,遊學美國、法國,深受法國唯美主義浸染。1908年歸國,發表《美利堅物語》《法蘭西物語》,轟動文壇。1910年成為慶應大學教授,主辦《三田文學》,該雜誌成為唯美主義文學的陣地。
幸德秋水事件后,荷風轉向江戶文化尋求慰藉。他以小說和散文追尋瓦舍勾欄間的江戶遺跡,于游女的身姿、娼婦的隱泣中發現悲哀之美,在庶民感性放浪的生活里寄托對專制的抗議,在江戶的平民藝術中發掘東洋獨具的美學。1920年出版的《江戶藝術論》,集中體現了永井荷風念茲在茲的江戶趣味。他的代表作包括小說《競艷》《梅雨時節》《濹東綺譚》和隨筆集《斷腸亭雜稿》《斷腸亭日記》等。
李振聲,復旦大學教授。學術著作主要有《季節輪換:“第三代”詩敘論》《詩心不會老去》《重溯新文學精神之源:中國新文學建構中的晚清思想學術因素》,譯著主要有《蘇門答臘的郁達夫》《夢十夜》《虞美人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