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曾宣稱自己是“歐洲的佛陀”,且終生對佛教抱有極大興趣。雖然他遵循佛教思想,摧毀了被他當作雙頭錯覺的存在與自我,但他認為自己所倡導的是對於隨之而來的虛無主義危機的回應,而這與他的印度同行截然相反。
在本書中,安托萬·帕納約蒂探究了尼采的見解與佛教哲學之間深刻而複雜的關係。他討論了心理學模型和理論,這些模型和理論構成了所謂反對“偉大健康”的倫理的基礎,並揭示了在尼采的酒神式生命肯定和佛教的生命否定之間,有天壤之別。作者主張用一種新穎的、合成的方式來應對挑戰,建立一種站得住腳的後虛無主義倫理學。
他的書會引起學生和學者對於尼采哲學和佛教思想的興趣,也會吸引他們關注那些隨著有神論的消亡而出現的形而上學的、存在主義的和倫理學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