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各種宗教的經濟觀
本書文獻
第1章 城市 君王 神靈
貨幣經濟制度
城市以及行會
中國和近東地區在封建諸侯行政管理和神靈觀念上的比較
皇帝的卡里斯馬和大祭司地位
第2章 封建俸祿國家
世襲卡里斯馬在分封制中的特征
統一國家對官僚體制的恢復
中央行政機構和地方官員
國家的徭役和賦稅
官員對定額稅收的承包
第3章 行政管理和農業制度
封建和財政制度
軍隊制度以及王安石變法
政府針對農民利益的保護政策以及對農業的影響
第4章 自治、法律和資本主義
最具資本主義色彩的依存關系
宗族的組織結構
村落的自治
宗族對經濟關系的束縛
世襲制法律的結構
第5章 士(知識分子)階層
中國人文主義偏重儀式、行政管理向和平主義轉變
孔子和科舉考試制度
儒家教育的地位
士階層的特征以及封建學生的榮譽
成為君子的理想
官員的威嚴和聲望
對於經濟政策的態度
專制和宦官——士大夫的對手
第6章 儒教的處世之法
官僚體制以及教權統治
自然法和法律邏輯的缺乏
自然科學思維的缺乏
儒教本質
儒教的入世性特征
「禮儀」和「孝道」
經濟觀念和對專門人材的冷落
君子
儒教經典的價值
正教發展的歷史
儒教的和平本質
第7章 正統與異端(道教)
老子與隱士
道與神秘主義的關系
神秘主義的實際影響
對立的兩級:正統與異端
道教中的長壽術
道教的教階制
佛教在中國
巫術逐漸向系統化發展
道教倫理的來源
中國正統與異端倫理都帶有傳統主義的特點
中國的教派之間的迫害
太平天國起義
中國教派發展趨向
第8章 儒教與清教
理性化的標尺
儒教的倫理觀
信仰與經濟
「重富」與「輕商」的矛盾